来源:改革网作者:吴莹洁 时间:2023-11-08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吴莹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百色市西林县古障镇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特色优势,围绕建设产业强镇目标,持续在特色产业上精准发力,在推动产业振兴上下功夫,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以产业为“骨”,聚焦巩固提升强基础
一是主抓两大产业,确保脱贫成果“守得住”。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抓好优质水果、有机茶叶两大“支柱产业”发展,形成了平地缓坡种植水果、陡坡高山种茶叶的特色产业成熟布局,确保脱贫成果“守得住”。目前,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达6.7万亩,茶叶面积6.5万亩,人均拥有两大产业4亩以上,其中,脱贫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9.43%;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057.84元,同比增长10.61%,其中,特色产业贡献了4200元以上,占比30%左右。二是狠抓产业帮扶,确保致贫风险“防得住”。持续加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产业帮扶力度,强化监测预警响应,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022年,全镇脱贫户和监测对象2471户10535人,产业帮扶覆盖率97.77%;落实了产业奖补295万元以上,推动脱贫户953户发展产业6182亩以上;2022年新增发放小额信贷132笔共计642万元,1043户享受金融帮扶。三是抢抓产业升级,确保乡村振兴“衔得住”。随着沙糖桔、茶叶、油茶等产业趋于饱和、品种老化、收益减少等情况的出现,古障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狠抓产业升级,确保乡村振兴“衔得住”。目前,已推动金秋沙糖桔种植和高接换种嫁接5000亩以上、低产老油茶向高产软枝油茶转型11816.48亩、茶叶向有机茶叶转型5000多亩。2022年,金秋沙糖桔盛产420亩,产值超1500万元;全镇有机茶采摘面积1300亩以上,产值2000万元;油茶投产1000亩以上,产值105万元以上。
以产业为“筋”,聚焦融合发展补短板
一是把党组织“建起来”。探索建立了沙糖桔党支部和茶叶党支部,采取3个“1+N”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即1名党员联系带动N个党员发展沙糖桔产业;1个村级党组织联系服务辖区内N个水果或茶叶加工厂;1个龙头企业示范引领N个加工厂规范发展。通过“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组建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综合体、党建联合体,进一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末端组织振兴。二是把产业链“联起来”。加强培养和扶持龙头企业,全面覆盖全镇特色产业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服务,确保水果和茶叶产业各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拉动全镇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目前,以泰源果业为龙头的水果加工企业38家;以京桂古道为龙头的茶叶加工厂106家,其中,以茶叶加工家庭作坊为代表庭院经济100家以上,直接带动茶农家门口实现增收。三是把土专家“带起来”。依托泰源果业、京桂古道、集体经济油茶产业园和王子家园帮扶车间等4个产业实训基地,成功建成首家跨桂滇联合工委党校(绿领学校),以“两省两县一校四基地”的教学模式,切实将联合工委下辖的3个村党委、6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1040名党员全覆盖,培育乡村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和人才保障。
以产业为“肉”,聚焦绿色发展添动力
一是青山与金山共享。为妥善解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产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古障镇周洞村周洞屯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区人工用材林赎买机制,对试点内群众现有16年以上林龄的杉木活立木林分进行政府赎买,每立方米综合价按400元算,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利益”。二是治理与产业共融。依托桂滇接边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挂牌成立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和农林产品交易矛盾调解室,不仅推进跨区域“三大纠纷”联解,仅古障镇者夯村就成功调解2000多亩跨省区纠纷地,转为接边地区增收致富地,创建3个跨省区产业示范园,发展优质柑橘3000多亩,油茶650亩,茶叶3500亩。三是兴旺与文明共促。随着产业越来越兴旺,人们有更多物质支持于乡风文明建设,依托“爱心超市”、积分制管理等机制、利用“三月三”“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山歌、广场舞等比赛,最美村屯、最美儿媳等评选,进一步丰富群众乡风文明建设;同时,各村屯在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等制定时,也把培育产业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作为重要内容,引导群众对标对表,进一步推动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