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地方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 > 乡村振兴

“四融”促“四安” 乡村更和美|武宣县桐岭镇四安村探索乡村振兴改革典型经验

来源:改革网作者:龚真泽时间:2023-10-30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龚真泽)武宣县桐岭镇四安村民委位于广西武宣县南部,黔江河畔,距县城15公里,辖上安、中安、下安、连安四个自然屯,全村有554户2070人,原有耕地5700多亩,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淹没影响较大的村民委之一。近年来,武宣县桐岭镇四安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创新实施党群融合、产业融合、民族融合、德法融合“四融合”新模式,促进民心归聚、产业兴旺、民族团结、文明和谐,广大群众过上了心安、业安、家安、平安的幸福“四安”新生活。2022年12月,四安村获评自治区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创新党建引领机制,推动党群融合促心安

一是创新“领头雁”培养机制。为破解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和村党组织“涣、散、软、懒”问题,2020年以来,桐岭镇创新村干部“育苗”工程,通过个人自荐、党员举荐、群众推荐等方式,将农村致富能手、复转军人、返乡创业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落实专人培养、动态考核、民主测评等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构筑“选苗、育苗、用苗”全链条培育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储备生力军队伍。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中,四安村选拔出1名政治素养高、群众基础好、带富能力强的村党总支书记,同时把群众威信高、公道正派的乡贤人士和党员群众选入支委班子、村民理事会及监事会,将党员选入理事会,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全面加强党对理事会的领导,确保乡村振兴“不偏航”,把党组织的根深深扎进群众之中。2022年2月,四安村党总支部获评自治区三星级党组织称号。二是创新“全过程民主”议事机制。坚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依法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和监事会职能作用,将涉及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以及安置点污水处理、湿地公园建设、道路改造等民生大小事,交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商议执行,将“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同时,将村组党员大会、全村代表大会、全村村民大会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层党组织活动中,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个人道德标准等事项依规公布于众,既发挥好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又最大程度保证村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三是创新“有求必应”服务机制。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整合17个部门资源,采取集中投放模式建成四安村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大楼,并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打造,配套设置了综合两代表一委员、关工委、团委、妇联等功能室,为群众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推动村民事“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成为常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村党总支部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采取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方式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有求必应”“一呼百应”。近年来,四安村为群众办实事282件,破解交通、就业等民生热点问题170个。2022年12月,四安村获评来宾市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示范村。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促业安

一是打造“三链”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四安村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形成“三链”模式。村党总支部牵头引进广西武宣百花山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富玉四安”哈密瓜专业种植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出抬区860亩土地,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为抓手,带动村民利用集体补偿资金入股合作社发展产业。依托“三链”模式,以土地、资金入股经营、“订单”合作经营等模式,带动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联群众、党群共致富的生动实践。同时,成立了“四安村零工市场”,依托落户在该村的华润水泥厂区发展,为富余劳动力推送就业信息、帮助寻找合适岗位,群众实现稳定持续增收。二是打造“富玉四安”特色品牌。以“一脉一心一核四特色”为总体布局,扭住产业振兴“牛鼻子”,聚焦“1+2+3”重点领域,打造以500亩哈密瓜、400多亩太空观赏莲为主,西瓜、辣椒、紫豆、青瓜等果蔬为辅,集休闲旅游于一体,生产、加工、销售高度融合的“富玉四安”千亩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产业园产值达2000多万元,村民在稳住传统产业“粮农”身份的同时,实现“瓜农”“果农”身份转变。“富玉四安”合作社就近长年聘请100多名群众务工,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和股金务工“双增收”。三是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深挖四安村独具特色的“布濑壮”文化,结合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丰收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组织开展“走进锦绣大藤峡、畅游绿水仙城”布濑壮韵文化旅游艺术活动,丰富旅游业态。目前,四安村成为周边游客聚集的乡村旅游打卡地,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相融互动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

创新家园共建模式,推动民族融合促家安

一是创新乡贤回巢引领共建模式。深入实施“万才返乡振兴家乡”三年行动计划,以乡情为桥梁、政策为引领、激励为导向,挖掘和用好在外优秀人脉资源,鼓励支持乡贤归乡、智力归乡、资本归乡、项目归乡,探索“筹智、筹资、筹服务、筹治理”乡贤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方法,引导本村在外人士、新乡贤人士等各方力量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添砖加瓦。如,乡贤人才帮助协调桂林理工大学设计团队,无偿为四安村发展总体规划、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进行文本设计;乡贤人士捐资捐物20多万元,带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建成便民广场及各功能园,实现人居环境整体提升。二是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模式。采取联合共建模式,在四安村建设同心民族文化广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对下安移民安置点建筑风格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突出壮乡特色,增添壮族民族文化元素,修建“布濑壮韵”文化长廊,增强壮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魅力。组织开展系列“布濑壮韵”传统民族节庆活动和布濑河蓝靛染布、壮族翡翠鸟舞、壮族竹竿舞、山歌传唱、金凤回家乡、布濑壮百家宴等民俗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创新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模式。深入挖掘解放战争时期达开纵队司令部派武工队在四安村建立交通站的红色文化和故事,坚持延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推进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通过组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等主题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大家讲”“忆峥嵘岁月·感和美四安”讲民族团结故事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交流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2022年以下安屯为示范打造“国旗工程”村,荣获自治区五星“国旗工程”村称号,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国旗工程”评比。

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化机制,推动德法融合促平安

一是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群众茶余饭后在村内小广场驻足时机,组织实施“夜话小广场”志愿服务项目,邀请、招募村内乡贤、各领域“土”专家志愿者,引导群众“话乡愁、话文明、话生活、话技能、话感悟”,将德治法治知识普及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加大宣传,让群众在谈乡愁中珍惜美好生活,形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行动。二是创新核心价值观宣教模式。四安村结合移民新村建设,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广场,将德治元素、法治元素和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组织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百姓名嘴”“山歌能手”等深入开展“乡村阅读”活动和道德修养、扫黄禁赌、禁种铲毒、防火防盗等多样化的实践志愿服务活动500多场次,引导和激励广大家庭培育向美、向善、崇德、重义的良好家风。同时,在四安村打造示范农家书屋和便民读书角,创新农家书屋“一员二查三化四好”管理模式和“五式工作法”,2022年,四安村农家书屋获评自治区提质增效先进农家书屋。三是创新移风易俗机制。四安村认真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把文明实践活动纳入乡村治理积分,以多元服务为特色,形成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广泛开展滥办酒席、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不铺张浪费、不盲目跟风攀比”的文明新风。以选树先进典型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婆媳、和谐邻里系列评选活动,设立“富玉四安”文明五榜,激励广大群众向模范学习、向典型致敬。2022年9月,来宾市“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活动在四安村举办。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