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5载护绿生金 绘美丽中国画卷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3-08-01

本报记者安宁

7月的黄山,满城山水如诗如画,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而今年,一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安江生态成绩单,让这座城市更获全国瞩目。日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主办的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来自多部门多地区、深耕生态保护工作的干部齐聚于此,学习工作要求、实地考察调研、交流探讨经验。

“历经25年接续奋斗,在一代又一代生态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基本建成了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贡献了重要力量。”在现场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总结回顾了我国生态保护补偿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宏伟历程,归纳出“五个坚持、五个落实”的重要经验,并对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

补偿机制让保护从被动变主动

盛夏时节,新安江碧波荡漾,清澈的江水倒映着葱茏的青山,两岸白墙黛瓦美不胜收,乘船调研的参会代表们也仿佛游入画中、赞叹不已。本次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为何选在黄山召开?答案就在这清澈江水中。

大江东注,奔流不息;清江两岸,绿意盈盈。这条连绵359公里的绿色纽带不仅是一条跨越皖浙两省的河流,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2010年,千岛湖出现湖面蓝藻异常繁殖现象。次年汛期,湖面打捞垃圾达到18.4万立方米,流域生态安全亮起警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推动下,新安江流域于2012年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开启了我国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的“新安江模式”。首轮试点为期3年,每年设置补偿基金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3亿元,安徽、浙江两省各出资1亿元,新安江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至今,皖浙两省已连续开展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

制度保障下,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向浙江省杭州市重要水源地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为优。安徽“赌”赢了浙江,却都是赢家。

正如滴滴山泉汇聚成江、奔流入海,“新安江实践”也汇入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在新安江流域补偿机制示范带动下,全国共建立了15个跨省流域补偿机制,建立了264个市县、乡镇层面补偿机制,推动形成了“成本共担、合作共治、效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推动“谁污染、谁治理”的约束性机制向“谁受益、谁补偿”的激励性机制转变。

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绿色红利”

作为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的重要省份,安徽担负着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优质的水源地的责任。

“安徽开展好生态综合补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现场会上,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何春表示,目前,安徽全省森林、湿地、水流、耕地、渔业资源、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环境要素生态保护补偿已实现全覆盖。省、市、县三级流域生态补偿统筹机制建立完善,多样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推进,市场化生态补偿工作也不断推进。

在黄山,自两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来,已经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220余家、整体搬迁110余家、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

“一水共护”,也要“一域共富”。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新安江畔的九砂村,曾是一个以砍柴打渔为生的小渔村。为了保护一江碧水,从2020年1月起,全县新安江畔1500多名渔民退捕上岸。退捕之后渔民的生计怎么办?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山水风光,九砂村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当地政府与景区顺势而为,将九砂村作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的一处景点对外推介,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一波接一波的游客沿江乘船来到这里。九砂村村民吴吉坤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家开了6间民宿,一年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比当渔民收入高多了。

一杯烟蒂换一包黄酒、25个农药袋换一包盐、50个易拉罐换一支牙刷……调研团成员翻看休宁县流口村“生态美超市”兑换物品登记册,密密麻麻的记录可见村民们“垃圾变现”的热情。“虽然看起来是政府花钱奖励,但长远来看,村民却完成了向江水倒垃圾到主动捡垃圾的巨大转变,在保护水质的前提下节省大量清理水面垃圾的费用,这笔账很划算!”流口镇副镇长汪欣美说。

如今,407家“生态美超市”覆盖了新安江流域黄山段沿江所有行政村(社区),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载体。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沿江百姓正收获实实在在的“绿色红利”。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10余年来,中央及浙皖两省累计拨付补偿资金57亿元,有力支持了改革试点。在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浙皖两省联合编制规划、监测水质、打捞垃圾、应急执法、多边交流,真正实现人、财、物合作共保,探索出了一条跨省协作之路。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新安江模式”从“生态共保”延伸到了“产业共兴”。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杭州市围绕九大产业,赴黄山市签约投资各类项目,计划投资额累计达到213.67亿元。

如今,浙皖“牵手”十余年,“新安江模式”也迎来“升级版”——两省签署协议共建生态保护样板区。与前三轮试点相比,此次提档升级的补偿机制在补偿标准、补偿理念、补偿方式和补偿范围等方面实现了重大改进和创新,标志着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迈向新的阶段。

一江清水,流出山水相连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也淌出经济相融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支持地方探索生态综合补偿新途径

自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以来,10省50个县积极探索综合补偿的有效方式。现场会上,安徽、河北、海南、甘肃、宁夏等5个省区发展改革委和歙县、泰宁、井冈山、镇宁、富宁等5个县市分别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介绍,三年试点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2亿元,在试点地区实施22个生态综合补偿项目,有效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近30亿元,新增2万多个就业岗位,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增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更为重要的是转变了当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发展一小片、保护一大片”的目标。

童章舜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在系统总结生态保护补偿25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一手抓顶层制度设计,加快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一手抓具体实践举措,积极推动生态综合补偿工作,从两端发力推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尽快推动出台条例,实现用法治文明呵护生态文明,用法治理念护航绿色发展。要积极支持地方探索生态综合补偿的新方式、新途径,鼓励地方创新补偿方式、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区域绿色转型,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之笔的描绘下,一幅山青、水绿、民安的画卷正在美丽中国铺陈开来。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