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2-13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田新元
去年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多次会议上,经济大省被多次要求勇挑大梁。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经济大省挑大梁交出怎样的答卷?
大而有为担重任,大显身手挑大梁。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9%,接近13万亿元;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2万亿元,连续3年跨越3个万亿元大关;山东省与浙江省分别位于8万亿元和7万亿元的区间;中西部经济大省河南和四川也实现了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6万亿元和5万亿元。6个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5%,经济大省不负众望,挑起了全国稳增长大梁。
经济大省数据亮眼
近日,经济大省纷纷发布年度经济数据。
2022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91万亿元,实现5年跨过3个万亿元级台阶,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
2022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29万亿元,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回稳向好态势。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5年跨越4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增长42.3%。
2022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4万亿元,同比增长3.9%,好于全国0.9个百分点。山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山东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四新”(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3.5%、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54.2%、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
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为7.7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
河南省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河南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扭转了自2020年以来连续两年低于全国的局面。
位于西南部的四川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为5.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过去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连跨2个万亿元台阶。
经济大省之外,相关省份也表现亮眼。
2022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5.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7%,增速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过去5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4%左右、居东部地区第一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万元台阶,突破12万元,是唯一所有设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
湖北省5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台阶。湖南省5年来“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3.38万亿元增长到4.87万亿元,年均增长6.2%。
稳经济也是稳财源。2022年的财政大省也是当年的经济强省。据统计,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最高的省份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四川、河南、河北,在去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都超过4万亿元,同样都位于去年地区经济总量排名前列。
去年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指出,6省里4个沿海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六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目前上述四省尚未公布财政上缴数据。根据预算报告,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四省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的增速分别为0.6%、1.5%、5.5%、5.3%。
作为财政大省,广东已连续31年位居全国首位,是中央财政最大的收入来源地,也是全国上缴额最多的省份。
“总量大、贡献大、结构优,广东省为全国经济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全省税收收入占比保持在八成左右,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债务风险保持在最安全的等级。
成绩背后不同寻常
成绩来之不易,数据饱含艰辛。中央有关会议召开后,经济大省闻令而动,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从各地的工作部署来看,扩需求、稳外贸、提振工业经济等成为政策着力点。
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作为内需重要构成的消费和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和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了“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等重点任务。
江苏省出台“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等一揽子稳企纾困和扩内需稳外需政策,经济持续恢复、回稳向好,呈现“V”字型走势。
为进一步塑造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64个细分产业领域,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纳入具体指标体系。
广东省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大力促进消费。《广东省加大力度持续促进消费若干措施》从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持续优化汽车消费环境、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继续做好消费券发放工作5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举措,以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重大项目建设是稳投资的“牛鼻子”。山东对大项目逐个对接、每日调度。2022年前11个月,680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471.4亿元,其中538个实施类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年度计划24.6个百分点。
去年8月,参加完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之后,浙江迅速行动,向全省发出了“坚决扛起‘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动员令,锚定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的目标任务,持续推动经济稳进提质,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浙江省密集打出助企纾困政策组合拳,先后出台4批、共38项“全面顶格、精准高效”的稳进提质、助企纾困政策。同时,针对中小微企业,又专项发布“减负纾困若干意见”,帮扶政策“能出尽出”,覆盖减税、用工政策、防疫、融资、稳企支持等方面,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渡过难关。
浙江省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导,外贸是浙江经济的“晴雨表”,外贸稳则经济稳,外贸强则经济强。浙江专门就如何进一步解决外贸外资企业在人员出入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出台了《关于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十条措施》,其中多条为全国首创。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浙江对全国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8.2%和18.9%,均居全国前列。
为保证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山东烟台推出服务企业专员制度,1855名机关干部联系服务区域3139家重点企业。
“没有服务企业专员上门服务,企业很难跨过眼前这道坎儿。”烟台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公司从国内外采购的原材料不能按期到达,急需的人才难以招聘到位。烟台服务企业专员闻讯后,迅速协调当地人社局等部门,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山东省聊城开发区则建立了“企业吹哨、专班报到”机制。为推动制造业强市战略,聊城实施干部助企远航行动,建立企业专员常态化服务机制,在市县部门中选派200名干部担任助企远航服务专员,“一对一”帮助解决企业难题。
吹响高质量发展新号角
锚定目标再出发,千帆竞发谋发展。
兔年春节前夕,经济大省的两会相继召开,定下了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其中,广东、山东、浙江的表述均为“5%以上”,江苏为“5%左右”;河南、四川则将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分别定在了“6%”和“6%左右”。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6%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是一个为完成中长期目标夯实基础的增速,有利于更好落实国家战略、扛起大省重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多地明确,今年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广东提出推进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一批国内外品牌消费集聚区。上海市提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商业地标,丰富红色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邮轮旅游、康养旅游等消费场景。山东省提出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线上和线下融合促进,打造一批电商产业带等。
制造业是广东的立省之本。广东省将大力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坚持抓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抓住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广东将聚焦科技创新、国资国企、数字政府、信用广东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广东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品牌。在扩大开放方面,广东将实施贸易强省建设“六大行动”,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打造一批千亿元级、万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切实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河南省将实施“双百工程”,遴选100个左右百亿级重大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责任领导”要求强力推进。同时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项目储备熟化机制、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快建设、早投产。
山东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的目标任务:到2027年,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前列;新旧动能转换塑成优势,“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0%以上……这一系列目标既符合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奋斗的前进方向,也是山东省落实中央提出的“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具体行动。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部需求不足等困难挑战,外向型经济大省福建提出奋力打造富强、创新、活力、幸福、绿色、平安“六个福建”,挑起发展大梁。
根据统计,至少有26个省区市预期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低于5%,12个省区市预期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不低于5%。其中,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四川、河南均预期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超1万亿元,再次挑起财政收入“大梁”。
新的一年,经济大省制定了新的目标,积极作为,勇挑大梁,为全国经济稳大盘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