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打造“花园城市” 绘就绿水青山“沧桑巨变”

——江苏省南通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成效观察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1-13

南通市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美丽南通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注重沿江、沿海、沿河“三沿联动”,以“六美”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美丽南通建设的有效举措和体制机制,让美丽南通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

□本报记者荆文娜

站在江苏省南通市的大江之尾大海之端,长江、东海、黄海三水相拥、咸淡分潮,江与海在此交汇激荡。远方,海浪拍打堤岸,候鸟成群、盘旋起舞,多年来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吸引了众多鸟类栖居;近处,江边风光秀丽,“五带”融合发展,堤顶路贯通成果斐然,可漫步、可穿行、有温度、有活力的魅力水岸空间初显雏形。这是南通又一大手笔打造的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通过区域整体面貌焕新和功能重塑,守好出江入海生态屏障,构建生态绿色廊道,展现江海资源的独特魅力。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市考察,点赞南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近年来,南通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增效成效显著。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是全国第6个过万亿元的地级市。2018年至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四年位列江苏省第一;2021年,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幅度全省第一。2022年,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均居全省前列,省考及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位列全省第一,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单位GDP能耗水平连续多年全省最优。

这一组组颇具底气的数据,获得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22年6月,南通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全国首批9家、江苏省唯一获得专项督查激励的地级市。同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等成效明显,获江苏省政府督查激励。随后,南通市又被命名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践行绿色发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南通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美丽“花园城市”,奋力绘就绿水青山的“沧桑巨变”。

加速“腾笼换鸟”

打造美丽南通样本

“看,这是黑斑侧褶蛙。”在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前来游玩的人们看到了不少珍奇的动植物。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南通五山地区新观测记录物种37种,江豚、猪獾等一度销声匿迹的物种重现,数量持续增长,人们沉浸在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好生态中。

然而,这样的“生态美”是近些年南通人不懈努力换来的。记者向南通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五山及沿江地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包含14公里江岸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江岸被越来越多的码头、堆场、园区、企业填满,当时南通市的临江村临江不见江,岸线脏乱差,空气中一年到头飘着煤灰粉尘。为了重拾人水情,南通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启动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南通市将五山片区分成有机结合的七个区域实施整治,构建功能明确、联系紧密的生态体系。区域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80%,初步形成了林地、自然保留地、湿地、水体层次互生的生态体系,有效促进了长江岸线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2018年8月,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当年江苏唯一获批、南通首家国家森林公园。

如今,江还是那条江,但在经历了沧桑巨变后,岸上的风景已焕然一新,修复后的五山及沿江地区,重现了“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的美景。五山及沿江地区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休闲观光胜地,年接待市内外游客400余万人次,成为南通市的“城市名片”。

五山及沿江地区的蜕变,是南通市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该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和美丽南通建设领导小组,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推动沿江地区增绿、留白、转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造美丽南通样板示范。

南通市坚持水岸同治,加强源头治理,全力清除入江入海污染。记者了解到,该市先后组织实施船舶污染、非法码头和饮用水源地检查等专项整治行动,区域内共拆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整治“小杂船”162条(户),拆除河道周边各类违建6.5万平方米,退出沿线港口货运功能、腾出修复岸线5.5公里。南通市在江苏省率先实施滨江片区港口整体搬迁与业务转移,全面退出市区段沿江货运功能,搬迁至下游新建现代化码头。已建成的集装箱码头2020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0万标箱,跻身国内江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三强,做到了产业在“腾笼换鸟”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笼子”变得更宽敞更干净,“鸟”也飞得更高远更活泼。

在此基础上,南通市进一步推进美丽南通建设,立足资源禀赋,传承江海文化传统和百年田园城市理念,放大“一座南通城、半卷江海诗”特有优势,塑造可观可感、独具特色的美丽名片,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南通市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美丽南通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注重沿江、沿海、沿河“三沿联动”,以“六美”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美丽南通建设的有效举措和体制机制,让美丽南通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以“六美”之一的自然生态之美为例,南通市统筹沿江、沿海前沿730平方公里区域,“点、线、面”梯次推进建设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立健全“月度简报、季度点评、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工作推进机制,计划2025年,沿江腾退企业超过120家、腾退面积近1万亩,生产岸线比重较“十三五”末下降20%。

深挖“绿色能源”

刷亮生态文明底色

一望无际的浩渺海洋上,一排排白色风机高高矗立。风涌潮动、波澜起伏间,一架架“海上风车”正顺风而动、顺势而为,澎湃着强劲的能量,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南通市拥有丰富的海上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利用这一优势,当地持续拓宽新能源项目发展空间,积极向上争取海上风电及光伏发电项目开发资源。记者向南通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南通市“十四五”近海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将达157万千瓦,6个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全部纳入国家试点,容量将达279万千瓦。南通市委、市政府建立了由市领导挂钩联系的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链工作制度,由挂钩市领导任“链长”,并组建工作专班,深化产业集群培育,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等有机融合。南通市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强链专班、新能源产业链党建联盟的统筹协调作用,在拓展新能源项目开发空间的同时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点问题,推动形成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更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产业链。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南通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910.79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量的56.10%,同比增长88.10%,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598.3万千瓦,装机规模全国第一;累计发电114.11亿千瓦时,占全市总发电量的25.45%,同比增长42.75%,可节约能源折合340万吨标准煤。以如东县为例,截至2021年底,如东已建成31座风电场,总装机容量56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483万千瓦。建成柔性直流海上风电项目和“三站合一”的海上风电场,多项建设成果刷新行业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

南通市还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力度,加快推进如东LNG接收站及扩建、广汇启东储罐扩建等项目,以洋口港为试点探索建立LNG实货交易中心,构建集接卸、仓储、销售和集散中心为一体的LNG产业链。通过推进华能南通电厂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等项目建设,探索开展风气火储一体化项目建设,谋划沿海地区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提高清洁低碳能源自平衡、自调节水平,形成区域重要能源供给支撑。

记者了解到,南通市煤耗控制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南通市非电行业规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183.1万吨,超额完成减量目标46.7万吨,考核结果位于江苏省前列。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非电行业煤炭消费总量173.8万吨,较2016年同期减少325.0万吨。

聚焦“双碳”目标

激发绿色发展动能

在南通市通州区,江苏华电通州热电有限公司是该区的碳排放第一大户,2021年碳排放量为94.21万吨,占通州区碳排放总量的26%。2021年9月,公司加大投入对一号燃气轮机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经过试运行,每台燃机的氮氧化物排放从原来的每立方米35毫克降为27毫克。

以重点企业为示范,在重点领域发力,是南通市通州区加快生态文明治理改革创新的一大举措。2021年以来,通州区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特征、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试点“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优化“一镇一策”管控要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探索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南通市作为一个现代化港口城市,得益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叠加,迎来了大有可为的重要窗口期。重大项目数量、开工率连续6年全省领先,2021年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800亿元,新签约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2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4个。好生态成为南通市吸引优质项目的“招牌”,船舶海工等支柱产业、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加速汇集。如何引导规划好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南通市亟需明确的问题。

为了大力提升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南通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减污降碳、源头治理为根本策略,制订八大重点行业的准入门槛和转型标准,获评江苏省2021年度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首先,明确量化发展目标。聚焦高排放、高耗能重点行业,以两办名义出台《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纺织印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船舶海工、造纸、非金属制品、化工、电力与热力供应等八大重点行业,分别提出个性化绿色发展目标和量化指标。其次,落实分类整改举措。新建企业准入门槛对标国内领先,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对标苏南水平。构建低效产业退出机制,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限期整改提升,2023年底前整治不达标企业全部退出。据了解,南通市还将深入推进沿江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整治,推动沿江2个取消化工定位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再腾退沿江企业58家、面积3071亩。此外,南通市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明确转型升级腾出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规则,畅通绿色高效审批通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预计八大重点行业每年可削减废水排放2245万吨;腾出的排污权用于招引优质重大项目,预计年工业产值至少增长551亿元。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