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高地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1-09-10

横琴、前海建设进入全面施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粤港澳三地改革发展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实习记者 安宁

9月9日,国新办就横琴、前海开发建设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并答记者问。此次发布会首次采用四地连线形式举行,其中,北京为主会场,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作为分会场。

横琴为澳门发展注入新动力

“《横琴方案》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立足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进行谋划和设计。”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丛亮介绍。

“制度设计新、改革力度大、开放范围广、政策含金量高。深度合作区将成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表示,《横琴方案》的公布,将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供新的空间,创造新的机遇。

“《横琴方案》在合作区发展的四大类产业,同样是第五届澳门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张永春介绍未来发展机遇。

一是发展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推动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等产品经澳门审批和注册后,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的标志,研究简化澳门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上市的审批流程。

二是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芯片设计等微电子产业链。

三是发展文旅会展商贸产业,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会议展览、体育赛事等;支持澳门业界在横琴举办更多品牌化、国际化的展销会,便利办展人员跨境往来。

四是发展现代金融产业,重点发展债券市场、财富管理、融资租赁等,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进一步降低澳门金融机构在横琴设立银行、保险分支的申请要求,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

“两个合作区方案的正式公布,标志着横琴、前海建设进入全面施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粤港澳三地改革发展都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克庆表示。

横琴要发展实业解决就业形成“人气”

对于横琴在产业基础上相对薄弱的情况,丛亮表示,为了促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横琴方案》明确了一批支持政策。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合作区布局建设一批发展急需的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二是便利货物进出。实行“一线放开”,除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不予免(保)税的货物及物品之外,其他的货物及物品免(保)税进入。对符合条件的合作区内企业生产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

三是完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是促进境内外人才的集聚,对在合作区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的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同时,在完善人才的签证政策、便利国际人才参与合作区建设等方面也作了明确的安排。

五是创新跨境金融管理。在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跨境证券投资领域实施更加灵活和便利的金融管理政策,并逐步探索跨境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

“需要指出的是,横琴的空间比较有限,发展新兴产业绝不是‘来者不拒’,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不能搞成注册经济和所谓的‘总部经济’,而是要发展实业、解决就业,形成实实在在的‘人气儿’。”丛亮说。

丛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粤澳两地和有关部门,制定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并修编《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产业门类,聚焦优势领域、细分行业,从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促进澳门的产业多元发展。

中央减收由中央财政承担支持横琴财政可持续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了中央财政围绕澳门在横琴的多元发展目标和情况变化,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进出口税等方面采取的优惠措施。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难免会带来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减收。对此,许宏才表示,为支持横琴财政可持续,中央减收由中央财政承担,合作区地方减收,中央财政在统一规范的财政体制下专门安排综合财力补助。“需要强调的是,中央补助将与合作区吸引澳门企业入驻和扩大就业、增加实体经济产值、支持重点产业等挂钩,通过体制机制增加合作区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动力。”

记者注意到,《横琴方案》提出,横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设为“一线”,横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设为“二线”。

新管理体制有何考虑?海关总署副署长邹志武表示,实施分线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合作区独特的政策和制度优势,有利于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琴澳双方产业对接,使合作区真正成为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

前海扩区带来更大空间更多机遇

“经过10余年的开发和建设,区域范围限制已成为制约前海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丛亮介绍了前海扩区的主要考虑。

扩区是《前海方案》所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到120.56平方公里,并且按程序将相关支持政策覆盖到扩区后的全部区域,为深港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扩区是为了深化改革开放,扩区是手段,通过扩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造条件。”丛亮介绍,扩区后,既可以为深化前海改革开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为香港创造更多的机遇。

丛亮强调,围绕前海扩区工作,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广东省和深圳市抓好两项重点任务:一是稳步实施扩区,并且推动既有的相关支持政策落地。二是统筹研究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问题。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表示,接下来将高质量编制前海新一轮总规和国土空间规划,坚持1/3新出让产业用地面向港资港企。推动产业、金融、法律等政策覆盖全域,充分释放扩区的强大规模效应、乘数效应。

港深共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创作了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数据显示,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实际利用港资226亿美元;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香港的税务师、注册建筑师等20多类人才可在前海便利化执业,“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245家。

据悉,在改革开放方面,《前海方案》提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明确在重大改革任务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李家超表示,香港商界及专业服务提供者已经积极准备,迎接《前海方案》为港人、港企带来的新机遇。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加强与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合作,推进前海建设,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跨境理财通”和债券“南向通”将于近日启动

推进金融的互联互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表示,一年多来,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按照“远近结合、民生金融优先”的原则,持续推动各项金融创新措施落地。

民生金融方面,采用远程方式,试点为港澳居民开立内地银行结算账户,并逐步扩大机构使用范围和规模;市场互联互通方面,“跨境理财通”和债券“南向通”项目将于近日正式启动运行;绿色金融合作方面,积极推动地方政府赴港澳发行绿色市政债,加强粤港澳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的合作,共同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

此外,自由贸易账户、信贷资产跨境转让、外债便利化业务、跨境资金池、私募股权基金跨境投资政策等方面,也都陆续在包括横琴和前海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率先试点。

李家超介绍,自2016年启动以来到今年7月底,“深港通”北向交易累计成交突破了28万亿人民币,南向交易累计成交超过8.3万亿港币。2020年12月底,“深港通”南向交易的合资格股票范围已扩大到包括透过新上市制度在香港上市的未录收入或盈利记录的生物科技公司。

潘功胜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香港和澳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制定金融支持两地改革开放的专门文件;设计横琴的开放型金融制度安排,探索构建电子围网系统;聚焦资金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开放;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防范和化解体系,加大对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的监测力度。

如何更好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联动前海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李家超表示,《前海方案》特别提到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包括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又提到要深化粤港澳绿色金融合作,探索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为内地企业利用港澳市场进行绿色项目融资提供服务。

潘功胜表示,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前海作为落实金融业负面清单、对接国际标准的试验田,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引领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

“香港已和深圳市政府在推动港深金融互联互通方面成立了工作专班,共同促进深港金融合作,为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及深化国家金融市场改革作出贡献。”李家超说。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