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卞兰华时间:2025-07-09
改革网讯 在肾病科,血管通路被称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老龄化与糖尿病肾病高发,不少患者面临血管条件差、通路建立困难的困境。东台市中医院肾病科沈小燕团队深耕通路技术领域,近年连续突破四大核心技术,为血管“困局”患者搭建起从“绝望”到“希望”的生命桥梁——从半永久插管到内瘘修复,从通路重建到腹膜透析,用微创技术破解“血管死结”,让透析治疗重获“流通密码”。
半永久静脉插管术:为血管“贫瘠”者打开透析之门
市民陈爷爷因糖尿病肾病进入透析阶段,却因长期糖尿病导致四肢血管严重硬化,无法建立传统动静脉内瘘。“跑了三家医院,都说血管条件太差,没法做瘘。”了解情况后,东台市中医院沈小燕团队实施“右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置入术”,在超声引导下将带涤纶套的导管精准植入中心静脉,如同为衰竭的血管系统接入“备用通道”。手术创口仅2cm,术后即可启动透析。“现在每次透析都很顺畅,再也不用怕扎针找不到血管了。”陈爷爷感慨道。
东台市中医院沈小燕团队专为血管条件差、高龄或需紧急透析患者设计,避免反复穿刺痛苦,留置时间可达2-5年,为无法建立内瘘的患者撑起“生命通道”。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疏通“堵死”的透析生命线
45岁的张女士透析3年后,动静脉内瘘突然血流量骤降,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率超90%,血栓即将完全堵死通路。传统方法先行临时导管,再重新找血管行内瘘手术,为此,张女士焦急不安,生怕哪一天突然堵了,透析不能顺利进行。
东台市中医院沈小燕团队采用杂交技术,在血栓处切口取栓,用球囊扩张狭窄段,切口小,仅用60分钟便恢复血管通畅。术后次日,张女士的透析血流量从150ml/min回升至280ml/min。相比传统开刀修复,PTA具有“零切口、恢复快、保留血管资源”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内瘘狭窄、血栓形成的急救,每年为超50例患者挽救通路,避免“反复开刀-血管耗竭”的恶性循环。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透析通路的“黄金标准”技术
作为透析通路的“基石技术”,东台市中医院沈小燕团队年均完成内瘘成形术120余例,技术成熟度达区域领先。从腕部低位瘘到肘部高位瘘,团队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制定个性化术式,多年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较高的手术质量与安全性。
62岁的李伯伯术后1个月,内瘘震颤明显,“护士说这是‘猫喘’,说明血管活得好好的。”该技术因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被称为透析患者的“首选通路方案”。
腹膜透析置管术:让19岁少年在“家门口”重获正常生活
19岁的大学生小林确诊尿毒症时,担心血液透析影响学业。沈小燕团队评估后,为其实施超声引导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创口仅2cm,出血量不足5ml,术后当天即可下床。“现在我白天上学,晚上回家行APD治疗,同学都不知道我生病了。”
根据患者腹部条件精准定位,结合超声引导避开血管与肠管,术后感染率低于0.5%。科室腹膜透析患者年龄跨度从19岁到84岁,最小的患者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最大的患者透析5年仍保持高质量生活。
团队实力:通路技术背后的“血管守护天团”
东台市中医院沈小燕团队由从事肾病临床20多年的主任医师沈小燕领衔,成员均赴上海瑞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通路技术,配备血管超声仪、DSA造影设备等尖端器械。团队创新提出“通路全程管理”理念:术前评估血管资源、术中微创操作、术后定期监测,将内瘘平均使用寿命延长。
“每一根血管都值得被珍惜。”沈小燕主任常说,“当我们为八旬老人保住最后一根可用血管,为年轻患者设计不影响生活的透析方案时,才真正理解‘通路医生’的意义——不仅是技术操作者,更是患者生命质量的守护者。”
东台市中医院肾病科正以四大通路技术为支撑,构建起“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血管管理体系,让更多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省级医院接轨的通路诊疗服务,为透析人生打通“生命活水”。(图文:卞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