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肖唯涵 聂俊时间:2025-05-27
新干县坚持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聚焦林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林权收储弱、生态效益低、产业链条短、贷款融资难等堵点难点问题,通过建立生态资源转化体系、融合发展林下特色产业、融通一二三产链条、推进绿色金融赋能等改革措施,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一、改革背景
新干县地处赣中地带,国土总面积187万亩,森林覆盖率57.06%,森林面积103.35万亩,林木蓄积量达579万立方米。近年来,新干县以林权资源盘活为核心,以生态价值持续增长、林业产业强村富民、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为结果导向,搭建“两山”转化平台,创新林业产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模式,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发展”特色路径探索构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两山”生态资源转化体系。聚焦生态价值持续增长,以“两山”转化为枢纽,推行“收储—整合—转化—反哺”市场化闭环运作。一是建立生态资源全景图。全县划分14个自然资源资产登记单元,以网格形式开展林业生态资源摸底,将集体林权与个人林权编码造册,建立延包评估数据动态台账,编制林业生态资源负债表,实现编码关联林权所属、地区分布、承包情况等全流程数据追踪服务。二是搭建林权收储平台。依托县淦欣两山公司建立林权收储平台,以“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模式设立林权收储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孵化林下资源开发、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以及储备林固碳增汇等项目。出台《新干县林权代偿收储担保管理办法》,健全林权收储担保贷款机制,推行森林资源承包、租赁、合作等多种收储模式,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和托底,实现林权集中化规模化经营。三是深化运营体系改革。构建“两山公司+13个乡镇强村公司+市场主体”体系,采取“林农+村委会+强村公司+两山公司”新型合作模式,由强村公司通过村集体流转闲散林地,资源衔接后交由两山公司运营管理,以“林地租赁+合作经营”方式,将林地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本,将GEP核算结果与项目开发挂钩,依托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线林权交易模块,推进生态资源资产电子化交易,破除分山到户后林地碎片化、林权难集中等困境。
(二)创新林下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结合县域森林资源特色,按照林业产业强村富民发展思路,推进林下特色产业分类经营。一是建立林药产业融合模式。深化“院地+校地”合作,邀请省林科院与江西农大等专家把脉问诊,签订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战略协议,成立“两山转化科技小院”,指导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带动种植商洲枳壳、黄栀子、黄精等森林药材4.46万亩,林下套种中药材1200余亩,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个。二是建立林旅产业融合模式。探索“木源林场+生态旅游”立体模式,引入江西颍川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7000多亩林海资源入股,打造海木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探索云峰岭森林康养基地模式,聘请浙江君宸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云峰岭高标准规划,推出康养服务,延长森林休闲旅游的产业链。三是建立林油产业融合模式。锚定经济林培育油茶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大穴、大肥、大苗”技术要求,新增水肥一体化油茶林,高标准建设0.98万亩油茶基地。引入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通过奖补政策推动产业扩能,建立油茶产业链联盟,打造“承康山茶油”“康膳源”“绿叶金枝”等山茶油品牌。
(三)探索全链条转化路径。联合江西益森园农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规划从溧江镇至潭丘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产业示范带,涵盖林下种植、林产品深加工、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13个特色产业基地节点,打通现代化林业全链条转化路径。
一是标准化种植强一产。依托确权后的稳定权属,通过“林地租赁+合作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在各乡镇连片建设标准化枳壳、陈皮、草珊瑚等种植基地,配套育苗、仓储等功能区,实现幼苗培育到果品分拣全流程管理。
二是智能化加工提二产。发展“以竹代塑”产业,探索箱包材料以竹代塑科技研发,推动林产品向工业制造转变。推进林产工业城升级改造,建设全智能数控陈皮果食品加工厂,将基地产出的陈皮鲜果转化为陈皮茶、陈皮零食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
三是品牌化营销促三产。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品牌运营体系,完成“新淦两山”商标注册,打造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畅通电商销售渠道,形成合作社订单式生产、产品加工生产制造、产品终端品牌运营和线上销售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基础,实现“基地种植-工厂加工-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贯通。
(四)健全绿色金融赋能产业机制。坚持推动金融资本“上山入林”,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特色信贷产品。针对林权抵押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建立“政策引导+产品创新+风险缓释”金融支持体系,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林权收储贷”、“油茶贷”、“林标贷”、“珍贵林木质押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并与江西银行合作开发“公益林天然林收益权质押贷”,允许林农以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融资。
二是创新生态权益融资模式。通过碳汇保险等工具,开发生态产品使用权抵押“GEP贷”,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生态项目。此外,设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生态项目贷款给予贴息和担保费补助,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激发市场参与活力。
三是优化绿色金融服务。制定《新干县创新农村生产要素融资促进“两山”价值转化工作意见》,动态更新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等经营主体名录库,引导全县11家金融机构和4家财险公司设置绿色金融事业部内设机构,主动对接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常态化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宣传绿色金融政策,为林业企业解决融资需求提供指导服务。
三、取得成效
(一)生态价值转化提速。实施运营体系改革之后,通过“国有林场+集体林”“国有林+农户”等多种合作经营方式,既解决了碎片化经营难和“一封了之、生态效益低下”的问题,又拓宽了“两山”转化路径,15.7万余亩集体公益林、天保林逐步纳入国有林场集约化经营管理,湿地开发及水产生态养殖项目、低产林改造、芦竹林下经济等一批全产业链转化项目加速落地,“两山公司”的价值转化主引擎全面激活。
(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林业产业的组合式扩张,在提升林业空间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全面丰富了林下经济产品的供给和生态品牌的塑造。比如,发展油茶林12.83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油茶林9800余亩,亩产鲜果从120公斤提升至300公斤,带动2000余户农户务工增收,油茶籽年产量达到5048余吨,油茶产业年产值5.13亿元,新干黎山茶油销量扩升;森林药材种植面积达4.46万亩,开发中药饮片、保健茶等系列“井冈山”农产品品牌,年产值达9300万元;打造海木源国家4A级景区、云峰岭省级康养基地等20余处景点、50余家农家乐,开发森林旅游面积10万亩,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年收入超1亿元。
(三)绿色金融精准发力。发展林业产业关键在于有效撬动金融杠杆,引入金融资本,让“源头活水”流入“绿水青山”。近年来,依托“林权+金融”模式,创新推出一批符合林业经营特点的中长期、利率优惠的“首单”“首例”绿色金融产品,累计发放林业贷款近1.2亿元,绿色项目授信8亿元以上,为林业经济释放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作者:肖唯涵聂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