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当前位置:首页 >

这一刻,他们等了17年 ——南京警方温情执法助团圆

来源:南京市公安局作者:谢捷时间:2025-04-18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祖智慧/通讯员:宁宫新)“是110吧,在江心洲大桥桥面上,有一男子在车流中骑自行车,非常危险,请你们来看看吧。”4月16日19时许,南京市公安局110接警台接到一名热心市民报警。

指挥中心立即指令交警支队调度周边警力前往桥面查看情况。交警支队高速十大队星甸检查站副站长许坤和民警刘阳迅速赶往现场,在江心洲大桥出城方向500米处发现了骑车男子。“这里是高速路机动车道,你怎么把自行车骑上来了,多危险啊。”民警将骑车男子带回安全区域。

南京市公安民警在江心洲大桥出城方向500米处发现了骑行自行车男子。图片来源:南京市公安局

“今晚江风特别大,随时有被刮到江里危险,你怎么会选择骑车上高速?怎么不坐车啊?要不要我们帮你买车票?”

“我没有身份证,买不了车票……”

通过交谈中,一个少年负气出走17年的往事慢慢清晰起来。“这样吧,桥面风大,我们带你先回大队,吃顿饺子暖暖身体……”

90后小伙赌气出走17年

回到高速十大队,交警们为他端上热腾腾的饺子。男子终于放下了戒备,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叫张某某,17年前因打游戏机逃学,与父母争吵,年轻气盛的他赌气离家出走,一直未与家人联系。这17年里,他没有身份证,一直以乞讨、打零工为生,随着年纪增长,对儿时家庭思念加深,但父母的长相却在他的记忆里日渐模糊了,于是他决定长途骑车前往丹阳老家。

公安民警立即下车上前查看,并了解该男子身份信息等情况。图片来源:南京市公安局

“我从合肥骑车出发,凭着当年记忆在丹阳找了好几天,那里变化太大了,一直没找到……”泛红的眼角,木讷的表情,“这次来寻找是担心以后记不起父母的样貌,这都第七天了,正好路过了南京。”

破旧的灰大衣、一件黑色的T恤、两个大蛇皮袋、一个塑料水桶……这是小张的全部“家当”。

“父子之间没有隔夜仇,一直流浪总归不是办法……”副站长许坤耐心地劝说。“对他来说是17年的任性负气出走,对他父母而言,是17年的忧心忡忡,当了父母的都懂。”许坤向记者介绍道。因没有身份证件,无法核实身份,许坤立即向交警支队指挥中心发出协同请求,希望能够查清小张的身份,帮助他找到家人。

多警种协同合作,帮助小伙找到家人

指挥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协同警务机制,人口管理支队、治安支队等部门协同作战,展开“火线寻人”。民警们围绕失踪人员警情信息分析研判,根据小张回忆的儿时户籍信息,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线索。数据碰撞、信息筛选……很快好消息传来,小张父母信息在多年前有登记,但因城镇区划变化,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原有联系方式均已失效。

南京公安指挥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协同警务机制,展开“火线寻人”。数据碰撞、信息筛选……

“再试试其他路径,还有哪些家属能联系上。”经过多方配合,最终取得小张父亲的联系方式。接到电话的张父非常激动,恳请民警一定要留住小张,他带家人立刻赶往南京。电话里听到父母的声音,小张也很激动,眼眶再一次泛红了。

家人重逢,解开十七年的心结

深夜零点时分,小张的家人急冲冲赶到了交警高速十大队。“我做梦都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见到我的儿子!当年孩子出走,找不到下落,一直是我的心结,我的一只眼睛哭瞎了!”情绪激动的小张母亲喜极而泣。她责备自己当年不该对孩子太严厉,也心疼小张在外的艰难遭遇。在亲情的感召下,小张喊出了一声“妈!”,母子两人抱头痛哭。

公安民警们围绕失踪人员警情信息分析研判,根据小张回忆的儿时户籍信息,在海量的数据中终于成功寻找到线索。

“谢谢南京警察,谢谢你们好心人!今年我们家终于能过个团圆年了。”小张父母紧紧抱住儿子。

“来,我们帮你们拍个全家福。”在场的民警们也无比开心,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核实过相关信息后,民警目送团聚的一家人回家。

执法的温度、火线寻人的速度再次彰显了南京公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