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刘凤丽时间:2025-05-07
在江西南部,悠悠梅江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梭,悉心润泽着宁都县80余万亩肥沃良田。水,这一生命之源,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滋养着万物生长,更在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的浪潮中,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与使命。宁都县作为2024年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县,在水利部的对口支援下,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县水利部门创新实践,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契合县情的农业用水权改革“新路径”,为破解农业用水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样本。
完善制度,构建水权“四梁八柱”
制度,是改革的基石。宁都县积极投身于健全完善制度体系的工作中,精心制定了《宁都县农业用水权确权登记管理办法》、《宁都县农业用水计量设施使用管理办法》等10套改革制度办法。这些办法明确了农业用水权初始分配、计量设施安装、交易价格等关键内容,宛如构建起一座大厦的“四梁八柱”,为全县农业用水权确权、收储和交易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宁都县水利局负责人说:“这些制度明确了初始分配、计量监管等‘硬规则’,指导节水工作再上新台阶。”
精准摸底,创新分配夯实基础
宁都县打破传统宽泛调查的局限,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对田块种植结构展开地毯式精准摸排。依据区域灌排水系,科学划定灌溉用水权最小确权单元,创新绘制“水源-渠道-田块-计量设施”一一对应的灌溉用水权确权范围图。在计量设施选取上,坚持因地制宜。粮食作物集中种植区,采用以灌片为单元的总体计量方式,再按亩分摊水量;经济作物种植区,则在蓄水池出口安装水表,精准计量、按方收费。
在水权分配环节,宁都县直面难题,遵循“五步工作法”,即全面调查底数、科学确定总量、合理选定标准、精准水权确权、规范公示颁证,提出“量体裁衣”式分配模式。自上而下依据三条红线指标明确总体框架,自下而上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定额核算用水总量,充分兼顾多元因素,运用亩均综合灌溉定额与作物需水定额法,确保水权分配科学合理、过程规范透明,为水权交易市场注入活力。
多元交易,激发改革活力
宁都县立足赣江源头独特区位,构建“1 +2 +3”水权交易模式。以苏区精神为引领,紧扣粮食安全核心,在用水定额分配上优先保障水稻等粮食作物,适度缩减经济作物灌溉定额,激发全社会节水意识与水权交易内生动力。
宁都县以蔬菜、脐橙产业为切入点,挖掘水权交易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将粮食作物节约的水权合理“转让”给经济作物,保障粮食基本用水,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拓展水权交易外延,瞄准工矿企业、自来水厂等外部受让方,精准匹配供需,实现“三生水权互济”,拓宽交易边界,激发改革活力。
科学试验,成果助力改革深化
在东山坝镇石湖村的试验田边,针对沙质土壤稻田渗漏量大,用水户提出提高确权定额诉求,宁都县迅速开展试验。经过3个月监测,积累大量数据,编制灌溉定额报告,为用水权分配和交易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填补沙壤土灌溉定额空白,为类似地区改革提供借鉴。
如今,宁都县已顺利完成20.35万亩改革试点工作,涉及700个用水主体,发放700本水权证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宁都县以水为墨,奋力书写人水和谐、水润民生的时代答卷。(作者:刘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