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金浏时间:2025-04-17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围绕创新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爬坡的重大关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势在必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破除制度藩篱,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会议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依托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机制,通过“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将教育优势转化为科技与人才优势,最终形成生产力跃升的“倍增效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赋能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但现实中三者之间行政管理分割,评价体系冲突,存在结构性、制度性、利益性等多种壁垒,致使新质生产力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唯有增强系统思维,高位把总、统筹推进,深化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三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方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能。
一、教育、科技、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面临现实挑战
一是高等教育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制度迟滞,影响创新拔尖人才培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科技产业需求出现错配,关键岗位“一将难求”与“毕业即失业”现象并存,究其原因是学科布局滞后,专业设置未跟上新兴产业发展,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慢,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此外,学科布局、教材更新速度也会影响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难以跟上技术迭代速度,严重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问题突出、协同性差,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存在一定的“鸿沟”,科研人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不够顺畅,教育科技人才存在“两张皮”问题,高校院所“关起门来搞研发”,形成了很多“养在深闺无人问津”的沉睡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由中国制造迈入中国创造面临诸多挑战。
三是行政管理的分割和评价体系冲突根深蒂固,影响协同创新积极性。教育系统、科技系统、人才系统相对独立性、各自运行,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联动。三者评价体系和发展目标差异性大,缺乏协同创新意识和动力,导致各领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此外,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容易出现成果归属不清、利益分配不均等情况,影响各方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二、以系统思维重构教育、科技、人才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转变”。首先,要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次,要从单一学科教育向跨学科教育转变。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再次,要从学校教育向社会与产业协同支持转变。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实际产业问题研究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要强化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财物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以产业行业需求为核心,深化工科硕博培养机制改革,重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开发新体系。其次,要建立校企交流机制。打开校企合作通道,在学校设置流动岗位,吸引产业高层次人才任教;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根据需要把关系落在高校、科研院所,带研究生。再次,要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落实科研创新军令状制度,优化企业出题、协同破题的科研项目组织机制,推动各方联合研发转化。
三是建立协同创新网络,激发各方创新活力。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各级要成立由教育、科技、人才等部门组成的跨领域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划和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各领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协同创新工作。其次,要构建综合性评价体系。围绕“破五唯”,创新多元、精准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评价科技人才,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协同创新的共同目标和利益意识。再次,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相互融合,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明确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投入和贡献进行利益分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三、教育、科技、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未来可期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创新目标引领下,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方向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树立系统思维,畅通“创新需求牵引教育变革—协同发展驱动技术突破—产业反哺资源投入”的良性循环,实现同向发力,助推新质生产力跃迁,打造统筹支撑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者:金浏 北京市第6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