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徐再城时间:2024-09-06
秋天到了,心也随这季节深层次地入秋了。诚如我诗《七律-脑入秋》所云,七月流星热未央/三轮薄日两头凉/桑拿焙烤关张去/正午干煸些许尝/但见梧桐仍碧绿/不时落叶见秋黄/悲情宋玉重逢面/孤寂忧伤断墨肠。秋天美,美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秋是美得入脑入心了。
秋天是善变的。秋以其多变的特性著称。不过,这种变化是美轮美奂的。它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自然界色彩与气候快速转换的展现。从凉爽的初秋到寒意渐浓的深秋,气温的波动、风力的变化以及色彩的斑斓,都体现了秋天的善变性。秋天是天作的一幅风景画。秋天这幅画,从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演变成细描润笔栩栩如生的工笔,再由工笔演变成在似与非似之间增強了轮廓感的大写意。秋天的色彩斑斓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增加了立体的透视感,进而又增加了视觉上的通透感。
秋天是明朗的。秋天云淡天高,随着西风落叶,秋天给人们指明了一条看苍茫大地,由繁到简、删繁就简、大道至简的路和道理。
秋天常被许多人称为清秋,是渐次走向清凉的境界。京秋,不妨到大佛寺、戎台寺、云居寺、红螺寺走上一遭。也来感受个不一样的清凉。清凉在佛教中主要指的是一种无烦恼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消除各种烦恼和热恼而获得的安适宁静的状态。佛教认为,烦恼和热恼会使人心烦意乱,而消除这些烦恼后,心境上获得安宁清静,即称为“清凉”。当然佛教所指清凉境界,是须通过修行方能达到的。在佛教经典中,清凉的概念被广泛提及。例如,《大集经》中提到“有三昧,名清凉,能断离憎爱故”,这说明通过修行达到的清凉境界能够消除憎爱等情绪的干扰。此外,《华严经》中也提到“无上清凉”,表示通过修行达到的深邃功德,能够彻底息灭烦恼,进入最高清净境界的状态。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其“清凉智慧”也体现了佛教中清凉的境界,这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超脱烦恼,获得开悟。看来不仅要走进秋天,身入秋天,还要心入秋天呀!
秋日,天高云淡,通透辽阔,神清气朗,似乎是个便于深入思考的佳季。其实,天地人这“三才”是相通的、合一的,是紧密关联、相互作用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关系。那一丝丝清凉常常会引起人们的遐思的。当年此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站在湘江橘子洲头,有一番深邃地遐思,咏叹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年青年时代的秋日遐思,映现出一种忧国忧民、主宰世界、改天换地的大气象。然而,自古以来,也有不少文人骚客在此季产生一种悲凉的感伤。自打战国时期的宋玉的悲秋始,这一种感伤的遐思沿续至今。
宋玉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辞赋家,他的作品《九辩》中有一句名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句话表达了宋玉对秋天的深深感伤,成为“悲秋”情结的源头。宋玉的《九辩》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在秋天时,常常会联想到宋玉的这句名言,用“悲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失落和哀愁。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这句话表达了对宋玉的敬仰和对其作品情感深度地认同。
其实,秋天就是个便于和引人思考与回味的季节。这思考和回味是因人因地因情因境而各异的,处季喜怒哀乐、忧思畅怀、有微探亦有旷达等无所不包,并非止于悲秋,更有喜秋、壮秋、颂秋之情感抒发与品味咀嚼。秋天的思索有微波潾潾的涟漪,亦有激情澎湃的岸边激浪;有不动生色的清吟浅唱,也有石落静湖般的凸涌豪歌……就像秋天的丰收和秋天的色彩一样,它是多样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
北京的秋天就更有一番滋味了。北京的秋比起春来,似乎是长的。从夏末秋初到秋末冬头,秋在季节里交错着,这秋来秋去似乎是恋恋不舍的。正像北京的中轴线,挑起大都城的脊梁,一遛边光呀。
虽说北京分明的四季都好,各有各的鲜明征候,然就比较而言,还是不可不说北京的秋是更好的。此时的气候天气中和,不冷不热,景象和美。古老而又青春的锦图交织着时代的华彩,真可谓清和景明。菊秀和月季香弥漫在大城小镇、大街小巷,老国槐的诱人味道也到处洒洒扬扬。丰收的郊野真可谓果香四溢,东部平谷的九月寿桃、怀柔密云的燕山板栗,西部门头沟的京白梨,南部房山的中国磨盘柿,北部昌平延庆的国光、鸡冠和红富士苹果,如此等等,这掩不住的四溢果香真是沁人心脾。使京郊的鲜美味道那叫一个浓。在城乡烟火气中,贴秋膘进补的味道也渗透其中,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烤肉季的北京烤肉,老门框的爆肚涮肉,胖子卤煮炒肝,还有那福寿肘子、爆炒腰花、黄焖鱼翅、糖醋排骨、醋熘木须、四喜丸子、炒合菜,老正兴的豆腐脑,北平府的豆汁焦圈儿、炒麻豆腐……这融合的独特味道就是北京秋的味道。在这里,一种青春与古老的交汇,高洁、坚韧精神与傲骨风姿的金贵搭配,书香气与烟火气的柔和,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的有机联脉融合,赓续文脉与改革开放的雄姿浑为一体,显现出特有的无限生机;森林城市的雏形与郊野绿水清山的生态照应,焕发出绿色北京的蓬勃活力;越流越清、清流律动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拒马河与遍布城乡的茵茵花草上凝聚的露珠儿和红墙顶黄绿琉璃瓦上披挂的白霜,点水见阳,润泽闪光,慰藉在北京人心底的是一片透亮和涵有深厚底蕴的洞穿与清凉。
《庄子-秋水》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都曾笔及扮美江河景色的秋水。今秋北京的秋水也非同寻常。北京今秋的秋水亦非同寻常。入秋前后那阵子,北京几乎天天喜降福雨。据气象和水务部门披露,今年以来(截至8月27日8时),北京市的累计降水量为723.9毫米,这一数据比常年同期的441.2毫米偏多了64%,同时也比去年同期575.4毫米偏多了26%。降雨把整个北京城洗涤得更加清洁明亮了,北京的天,那叫一个出奇的“北京蓝”!民间常说“水为财”,这泱泱秋水也预示着北京未来发展的好兆头。 (文/徐再城)
【作者简介】徐再城,笔名一冉公、余奂、悠闲智慧春风。诗人,词作家,朗诵艺术家。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北京首善超然艺术团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协文学创作委员会会员,中华诵读联合会会员,北京语言学会朗读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野草诗社副理事长,世纪文化艺术社签约作家及签约朗诵家,华语作家网艺术中心签约朗诵家,大众原创诗词曲网签约作家,北京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农村年鉴》执行主编,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巡视员。他创作歌词百余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诗歌,多在纸媒和网络媒体上发表。代表作有《品茗悟境》《放歌乾坤》《古韵希音》《大道铿锵》等书,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首都图书馆和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他创作的诗词曾多次获奖,他创作的歌词多首获得《“词曲中国”大型原创词曲选拔组委会》专家评选的金奖、银奖和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