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产经

耕兴之旅进鄂豫:长江稻香龙虾跃,黄河麦浪滚滚来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作者:时间:2024-08-26

巍巍长江,泱泱黄河。长江流域的湖北监利县,以其独特的虾稻共生农业模式,演绎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这里的稻田与小龙虾和谐共生,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新典范。黄河流域的河南延津县则以其悠久的小麦文化著称。这片土地上的小麦种植历史悠久,小麦品种丰富,技术成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农耕文化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支撑。从长江的虾稻共生到黄河的小麦文化,这些农业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厚谊,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长江与黄河这两条伟大的河流,见证了中国大地上农业文明的辉煌历程,也铭刻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湖北省监利市,长江之畔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丰饶之地,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悠远。近年来,监利市紧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深耕虾稻共生特色农业,不仅实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创新传承,更引领了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稻田与龙虾和谐共生,绘就了一幅幅生态富民的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团队成员实地调研了解得知,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之下,诞生出了“啰啰咚”劳动号子等一系列民俗农耕文化,同时加强对文化博物馆相关建设,展示了监利悠久的农耕历史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激发了乡村文化的活力与自信。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监利市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图为团队成员与赖桥村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赖晓平合影留念 李若姿 摄)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地处中原腹地,当地小麦享有“中国第一麦”的美称,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产生出“开明大鼓”等农耕艺术文化。近年以来,延津县紧跟农业新时代发展趋势,在保持小麦的种植基础之上,融合多种作物种植,并运用相应高新数字化技术,推动实现一体化产业链,形成“延津麦·强筋面”品牌。团队成员前往延津县小麦文化馆及特色村庄进行走访调研,溯源延津小麦发展历史,感悟特色小麦农耕文化。团队成员通过与村民深入交谈得知,当地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延津县依托小麦相关产业,不断完善产品产业链,追求高效经济效益,推动本土文化品牌茁壮成长,为当地乡村振兴与农民富裕注入了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于延津县小麦文化馆合影留念 刘紫玉 摄)

湖北监利的虾稻共生农业与河南延津的小麦文化,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更为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监利的虾稻共生模式,通过生态农业的创新实践,提升了农田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它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也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延津的小麦文化,则通过对传统耕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确保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小麦种植的技术进步和品种改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形成了完善的小麦农产品产业链,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延津的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展示了农耕文化如何助力区域经济的全方位提升。

创新的农耕模式和传统农耕文化的融合在新时代逐渐成为新趋势。监利的虾稻共生模式和延津的小麦文化产业,分别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创新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尽管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生态农业、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不仅展示了现代农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为各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深化互动与合作,这两种农业模式有望在未来共同迎接更大的发展机遇,实现更加美好的农耕愿景。

展望未来,湖北监利与河南延津的成功经验将继续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更广泛的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这些地区的创新实践将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将在这些富有成效的农耕文化的引领下,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刘紫玉 刘锦松 刘福临 刘晋元 李若姿 董文博 张畅)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