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姚运明时间:2024-06-11
近年来,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国企赋能”行动,整合乡村资源,组建专业化农业发展公司,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带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建立村党组织、国企、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乡村振兴“共富联合体”,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多方聚合的强村富民共赢之路。
多主体联动,拓宽“共富”路径
河东区强化村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加强联动合作,推动乡村产业业态升级、多元发展。
一是村社联合。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扩面提规增效行动”,制定《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立动态清理、专题培训、专家指导等工作机制,先后清理僵尸社、空壳社52家,开展专题培训10余次,推动34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二次分红带动农户每亩增收300元。培育壮大合作社联合社,做大做强汤河果木、八湖草莓等6家联合社,指导区供销社、区农发集团年内新领办2家合作社联合社,带动村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二是片区联盟。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以每个片区5-10个村、每个镇街1-2个示范片区的标准组建片区联盟,成立联合党委,探索“规划联定、资源联用、产业联盟、区域联建、治理联动”模式,引导各村将资金、资产、资源等纳入片区统筹利用,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组团发展。截至目前,已打造郑旺、太平、汤头3个发展片区,新发展培育产业项目53个,总投资1.2亿元,可带动片区内每村年均增收8万元。
三是社企联建。引导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与区农发集团或社会企业合作组建强村共富实体公司,统筹村集体资产资源,重点围绕服务魏桥项目、农产品订单种植、粮食规模化种植等,以公司化方式运营项目建设,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目前,已实体运行强村共富公司5个,开发共富项目12个,可带动80个村增收700余万元。
四是园区联聚。开展“园区培树”行动,采取镇街主导、村集体参与、多方市场主体共建的方式,按照“特色产业明晰、集群效应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定位,利用闲置土地厂房建设特色小微产业园,吸纳集聚合作社、共富公司以及社会企业等上下游项目入驻,推动农业种植、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夯实增收致富产业基础。目前,已建成运营电动车生产等小微产业园2个,带动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余元;种子繁育、订单种植等3个小微产业园正加速落地。
多要素支撑,强化“共富”保障
河东区引导乡村富余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优化重组,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形式,向乡村经济发展精准投放。
一是集成资金支持。协调整合上级扶持资金、区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村级闲置资金7900万元,统一归口整合到农发资本投资公司,按“量化入股、保底收益”原则,投放到效益好的农业发展项目,每年按年化8%的收益率向上级定向帮扶村、区级重点发展村和闲置资金入股村分红,目前已有197个村从中受益,年均分红达3万元以上。成立河东农发助农信贷工作站,以低于市场平均值2个百分点的利率,累计为全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惠农贷款3.8亿元,有效撬动更多沉睡资金通过投向农业产业项目实现持续盈利。
二是激活土地要素。按照“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工作思路,在全区筛选种植基础好、土地成规模的100个自然村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并成立合作联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碎片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连片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47家,托管土地3万余亩,带动村均年增收6万余元。建立集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贮藏、冷藏加工、技术培训、信用互助、产销对接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从耕、种、管、收、储、加、销等环节提供全托管或环节托管服务,服务面积达2万余亩。
三是选优带富人才。深化“头雁领航”突破工程,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集中选配,集中调整年龄偏大、工作能力平庸和考核排名末位的村党组织书记31名,选配20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不断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实施“一村一大”培育计划,逐村选拔1名在村大学毕业生作为村级后备人才,参照在职村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使用。
多维度重塑,健全“共富”体制
河东区聚焦产业培育、规范发展、防范风险等关键环节,不断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监管制度,着力优化乡村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共富”体系。进一步构建“区总社—镇街联合社—村级合作社”三级增收组织体系,引导产业相近的合作社成立联合社,建立健全联席会议、重大事项决策等运行制度,实行事物联商、资源联配、产业联建,不断提升合作社发展质效。
二是完善“共富”机制。发挥增收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完善农村增收数据平台,定期调度推进工作,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组建“部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党建联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推动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等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是强化“共富”监管。出台加强村书记管理监督的16条措施,将集体经济体量较大的村纳入重点村管理,强化风险防控。持续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全面清查违规占用的集体资产资源,收回被侵占资产68处,追缴应付价款120余万元。率先试点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和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实现资金操作、审批全程可留痕、可查询、可追溯,全区累计上线农村集体资产1万件、集体资源2.4万余件。(姚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