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新能源

耿马县四排山光伏发电项目为实现“双碳目标”蓄势赋能

来源:新光伏能源网作者:时间:2023-12-22

“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

中建六局水利水电公司始终践行国家战略

承建耿马县四排山光伏发电项目

以实干促进高品质履约

全力冲刺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

四排山光伏发电项目位于西南边陲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关弄村,属农光复合型光伏项目,占地约2600亩,分为2个工区、31个阵区,配套建设一座110千伏升压站。项目所在地平均海拔1400米,太阳辐射强烈,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具有山多坡陡、沟谷纵横等特点。

助力双碳 笃行实干担重任

四排山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10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7亿千瓦时。与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18万吨,相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55万吨。按一棵树年吸收18.3公斤二氧化碳来计算,一年减排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849万棵树。

光伏板覆盖在石漠化的土地上,有利于降低地表风速、减少水分蒸发,为植物生长营造更好的环境,进而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项目坚持“光伏+石漠化治理”一体推进原则,不乱砍一棵树、不多挖一寸土,将光伏板安装在石漠化山坡上,既能改善乡村生态面貌,又能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经济效益。

凝心聚力 祖国边陲树旗帜

项目部以“起步即冲刺、开工即决战”的精神状态跑步进场,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反复打磨施工方案,进度精确到天、责任落实到人,将管理人员分成若干作业小组下沉至阵区,并由党员精干力量担任组长,从早到晚“钉”在施工现场,每日报告施工情况,确保每一小组配置全、能力强、进度快。


项目位于全国物流运输链的“最末端”,区域内交通条件差,物资运输极其困难。为保障物资供应,项目成立青年突击队,采取“老带新”方法,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拓展采购渠道,强化计划管控,确保物资供应及时。110MVA主变压器是升压站的核心器件,生产周期长、体积巨大、运输十分困难。项目党员突击队驻厂督促生产进度,并编制主变运输专项施工方案,通过修缮进场道路、模拟运输等手段,顺利将主变压器运输安装到位。

目前,已累计清表111.64万平方米、成孔26963个、成桩25321颗,支架搭建5728组、组件安装5519组、直流线缆铺设5131组、800伏电缆铺设234根、逆变器安装231台,升压站、集电线路、110千伏送出线路、35千伏架空线路等工程正在施工,项目朝着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奋力冲刺。

深入群众 用心用情解难题

关弄村小学门前的路是学生上学和村民往来的必经之路,但坡度大、弯道急、路面窄,加之年久失修,通行十分困难,且当前正值当地农忙时节,村道上的农用车辆比平时增多。项目部充分发挥央企责任担当,成立“建证”志愿服务队,组织精干力量对道路进行修缮,扩宽道路,竖起交通指示牌,学生上学的路更平坦了,村民们的心也更暖了。当地村民安丙感慨道:“通往田里的路也被修通了,以后下地干活更方便了,项目建设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征地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项目管理团队把办公地点直接设在村委会,联动当地村干部,下沉到每一户,宣传光伏发电的生态效益,帮助村民算好土地流转的“经济账”,测量员“一对一”帮助村民实地测量土地面积。真正做到征地工作推进到哪儿,党员就跟到哪儿,群众工作就做到哪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圆满完成征地工作。

生命至上 筑牢防线保安全

项目团队始终坚持“时时放心不下”“安全至上”的原则,织密织牢安全网,全力保障项目安全生产。项目现场地处山区,进出场道路狭窄、坡陡、弯急,严格实行“一车一证”制度,每日开展交通安全交底,并在道路两侧加装护栏、警示标语、反光镜等设施,确保行车安全。坚决落实三级安全教育交底,现场常驻安全员监督,按时组织工人参加早班会、晚班会,贯彻安全规章制度,确保现场安全施工无死角、无盲区。

六稳六保 助力增收惠民生

在四排山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高峰期,有超过1200名工人同时在现场施工,其中约五分之三的工人来自四排山乡及周边乡镇,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此外,当地村民将低产土地出租用于光伏项目建设,每年都能获得一定的租金收益,当地村民的钱袋子也因此更鼓了。项目建成后,光伏电站设计运行年限达25年。运营期间,光伏板清洗、阵区地表清理等电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可为当地村民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就业机会。从建设期到运营期,四排山光伏发电项目将始终是当地促就业、增收入的保障工程。

踔厉奋发,争当时代先锋

追光前行,践行央企担当

项目管理团队将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践行国家“双碳”战略

打造高标准履责典范

全力建造标杆工程

奋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