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徐再城时间:2023-12-02
曾几何时,视屏、影屏、舞台充满了小鲜肉。靠一群白 嫩的鲜肉,靠如同嚼蜡的耍贫、逗臭、撒娇、卖萌等手段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小鲜肉,看似一块鲜嫩之肉,但却是块缺少真情实感、尤其缺少灵魂之肉。注重表面轻浮的幼而不稚的稚嫩,却缺乏内涵的醇厚,没有味道,没有质感,没有深邃,有的只是三五分钟的热秀。
小鲜肉可以在一定时段、一定范围内博人眼球,但不具备磁场,难以有持久的吸引力。没有艺术生命力的鲜嫩之肉,不需多久也将变得腐朽。
每个人都有过鲜嫩的时候,但成就感人的从来都不是靠那一时段的鲜肉,而是靠着站在灵魂高地的奋斗,靠着积淀深化优秀文化和技艺才智自然而然地绽溢流露。外在的造型是以动力活动的内在感觉为基础的,舞台上的动作必须是有内心根据的。艺术具有含蓄美,表达委婉,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甚至可以带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遐想。观者,意犹未尽。
而小鲜肉现象铺天盖地的娘娘腔,幼稚狂,不男不女,不阴不阳。有意媚俗,迎合低品位,甚至一段时间出现小鲜肉霸屏。这里脱离了艺术规律,不是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而完全靠炒作,靠包装,靠制构。其搬到舞台上的角色往往是光鲜靓丽而空洞无魂的。
这里置疑的不是小鲜肉个人,而是置疑小鲜肉群体现象。真诚希望艺术舞台导演和演员把自己的心灵淘冶好、准备好,也就是所谓给自己的心灵“化好妆和穿合适衣服”,以便创造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
(徐再城 2023年12月1日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