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主持人实名举报,法院12368热线能不能外包?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时间:2023-10-11

▲ 主持人张泽群。(视觉中国 /图)


西城法院的12368由5条线路组成,工作人员每天会接到两百多个电话,找法官、查案件、答疑惑、收意见、提需求等不一而足。

将“12368”外包的情况,在全国各级法院普遍存在,但发包金额有显著差异。

“目前,没有明确允许或者禁止外包的规定。”律师吴立伟说。


2023年10月7日,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在社交媒体实名举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他在多条动态中称,该法院的12368诉讼服务热线外包,“工作人员竟然不知道合议庭是什么,存在失职行为”。

随即,张泽群的举报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法院12368热线外包的情况较为普遍,根据粗略检索,遍布全国各地的省、市、县级的几十处法院,皆存在公开招标热线外包服务的现象。

有网友针对12368热线的功能、职责、定位提出疑问。“12368”是什么?可以外包吗?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司法需求,人民法院建设12368诉讼服务热线,大力推进‘一号通办’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刘雪梅曾向媒体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国四级法院均已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日均帮助解决诉求5.9万件。

截至2022年底,全国四级法院均已开通诉讼服务热线,日均解决诉求5.9万件。(视觉中国/图)

向法官派工单

公开资料显示,“12368”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全国法院系统通用的司法信息公益服务号码。北京是“12368”司法服务热线首个试点地区,于2009年1月7日正式开通。“北京法院12368热线”在北京市高院设置总平台,各中、基层法院设置分平台。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大兴这6家法院设置直拨线路,无需经由市高院总平台进行分转;其他法院分平台来电由市高院总平台统一接听受理,根据来电情况再转接下级法院分平台处理。

据《法治日报》2021年报道,西城法院的12368直通分平台由5条线路组成,工作人员每天会接到两百多个电话,找法官、查案件、答疑惑、收意见、提需求等不一而足。北京市高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事人拨打12368热线提出关于查询案件进展、提交申请和材料、程序性诉讼咨询等简单事项的,热线将第一时间“接诉即答”,直接作出答复;属于涉及审判权力行使或与案件密切相关事项,需承办法官答复的,热线将向法官派发工单,由法官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办理,确保联系法官到位率达到100%。

张泽群举报的是朝阳法院12368热线。2023年10月8日、9日,南方周末记者多次拨打该热线,询问“合议庭”及热线外包事宜。其中一次,接线员回应,可以将法律名词及其出现的场合转问法官,两天内给予答复。另外一次,接线员回复,12368主要负责登记投诉信息,不可以直接处理投诉事宜。

还有一次拨打发生在晚上8时左右,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提供了自助性智能语音查询服务,在提及“合议庭”关键词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答。不过,人工智能语音助手会不时出现听不清或不准确的情况,而且如果出现语义识别错误,仍旧会持续输出大段法律或程序规定播报,无法人为打断。

“12368的角色,重点是信息咨询。”一位刘姓律师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12368热线的接线客服主要依托查询系统作业,并不需要特别专业的解答能力与法院职能相关的更为专业的问题,主要通过拨打法律援助热线12348,或者前往法院立案窗口完成。刘律师经常和法院打交道,业余时间在互联网平台做法律知识普及工作。

他还介绍,很多案件当事人和法院接触较少,并不了解12368的存在。与之相比,当事人委托的律师才是更多接触12368热线的群体。对于律师而言,12368主要是用于了解案件进度,以及查询其他可以进行详细咨询的渠道。

外包较普遍

2023年4月,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公布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12368热线诉讼平台服务费项目中标公告》透露,中移在线服务有限公司以774.97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中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12368热线诉讼平台服务费项目”,服务期限为12个月。

公告当中的“总体模式”介绍,12368人工热线服务采用高院总平台、中基层法院分平台接入模式,向社会提供5×8小时服务。投标人提供职场接线服务,以及运营团队招聘、培训、管理、话务质检、回拨等工作。运营团队坐席数不低于65个,并另行配备专职话务质检员不低于1人。

据媒体报道,2022年,北京法院12368热线人工接听量达到149.42万件,同比增长67.2%,位居全国第一。

“去法院办几次事就知道,他们事情确实非常多,非常忙。”北京市才亮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曾组织律师到司法系统的“法律援助热线12348”进行义务咨询。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不只是法院系统,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对涉及法律问题的热线进行外包的现象十分普遍。

他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招投标程序,这种外包行为未尝不可。关键在于,外包单位的法律专业素养要过硬,才不会被外界诟病。“如果不专业、不对路、不内行,就不能让群众满意。”他说。

“很多人不愿意做咨询,不愿意做接待群众的事情。”王才亮解释,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把接待群众咨询当作一种负担,因此倾向于将这一工作外包。他认为,沟通、咨询原本是化解矛盾的好机会,如果当成负担,矛盾便会累积扩大,从而消耗掉更多司法资源。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发现,将“12368”外包的情况,在全国各级法院普遍存在,但具体招投标详情有着较大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法院业务量差异较大,发包金额因此有显著差异。

例如,南方一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级高院,2023年7月份发布的一则招标公告显示,其“12368诉讼服务热线外包项目”预算仅有60万元;而另外一座大城市区级法院于2023年3月份的发包预算则达到150万元。除了各个法院单独招标的模式以外,华东一省份采取“全省人民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省级集中部署并社会化外包”的模式,整体预算达到2400万余元,要求以智能语音、智能工单、坐席智能辅助、统一诉服知识库为核心引擎赋能,打通诉讼服务系统,实现全流程咨询、查询、预约、办理。

这些外包服务的合同期限通常在1-3年不等,而且明令禁止转包、分包,中标单位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兼而有之。

“目前,没有明确允许或者禁止外包的规定。”因为需要查询案件进展,北京市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律师吴立伟经常法院热线进行咨询,但是感觉很多外包人员不懂法律问题。“既然是诉讼服务热线,就是为了便于当事人、律师及其他可能涉诉群众了解相关法律问题和诉讼进程等从这个功能看,应该由法院内部人员来负责接听电话、解答问题。”

另外,吴立伟还认为,法院热线外包有可能涉及泄露隐私。他解释,律师和当事人经常需要打热线咨询案件进展,虽然不会涉及案件的具体细节,但是“案由”本身便包含着很多隐私信息。“比如,谁跟谁打离婚官司,谁告谁诽谤、侮辱、损害名誉,都涉及当事人隐私。”


文|南方周末记者李在磊
南方周末实习生刘雨青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