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9-07
改革网看河北 临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要求、新部署,坚持“文化与发展结合、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文化惠民、文化塑魂”三大工程,探索实践“五化”经验,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文化百强县、河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县、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中国成语典故之乡、中国十大最具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等多项荣誉,被誉为“河北文化发展的临漳现象”、“邯郸文化发展的临漳板块”。2022年成功摘获“第二批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坚持规划引领 工作推进“高效化”
规划先行。该县将文化振兴列为全县“五大战略”(即:工业立县、城乡融合、文化振兴、人才汇聚、基础提升)之一,纳入总体规划和考核体系,保障了公共文化工作顺利推进。
高效推进。成立了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发改、财政、文广旅等16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指挥部,统筹指挥、科学调度,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上台阶。
夯实基础。以培育和壮大文化队伍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好评。
坚持示范有力 三级阵地“特色化”
为突出县、乡、村三级协调联动,临漳县重点打造“七馆、五广场、一中心”。“七馆”即邺城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建安文学馆、廉吏文化展馆、美术馆。“五广场”,即金凤文化广场、建安文化广场、廉吏文化广场、体育馆广场、艺术中心广场,总面积达到16.8万平方米。“一中心”,即总投资5300万元的文化艺术中心,占地150亩,既是新城的一座建筑地标,也是新城的一座文化地标。
乡镇层面重点打造综合文化站。重点打造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文化站网络全覆盖,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村级重点打造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县429个行政村,按照“五个一”标准,村村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高标建设了文化广场和群众大舞台,构建起了“上下联通、结构合理、服务优质、有效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坚持灵活多样 文化供给“多样化”
临漳县坚持多元供给,探索“文化+”融合发展,用新思路、新话语、新形式引领时代。
数字传播“提速”。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临漳公共文化云大数据中心”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网络。
创新发展“惠民”。持续实施“百场活动等你来·数千活动进乡村”、“送书下乡、送戏下乡、七进演出”等文化惠民工程,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文化大餐。
交流互鉴“共享”。成功举办多届“春季邺城文化旅游周”“中原文化走亲”品牌文化活动,邀请晋冀鲁豫陕甘宁七省11个全国梅花奖戏剧名家进邺城演唱会,实现了文化共荣共享。
坚持推陈出新 文创精品“品牌化”
该县依托文化资源,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打造文化品牌。
出精品。依托临漳地域特色,突出“品牌文化活动、传世精品创作”两大主题,创作了豫剧《王婉贞》《飞车壮歌》《文姬归汉》《西门豹》等,《西门豹》两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备选项目,通过举办中国邺城建安诗歌文化节与邯郸学院强强联手创作演出《盛世芳华》《官渡之战》等实景剧目,让文艺精品影响国内、推向全国。
出名品。重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郭小屯坠子(河南坠子)、鬼谷子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狄邱落子、西街撵花等5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邺城佛造像在国家博物馆首展,引起轰动效应。
出新品。成功举办“我的家乡美如画”、临漳首届“永不分梨杯”微视频创作大赛,收集“古城新韵”和“慷慨邺城”微视频作品800余件,全面展示临漳新变化、新面貌。大型连续剧“西门豹”、网络电影“漳水清”拍摄完成,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坚持梯次培育 队伍建设“专业化”
为破解文化人才匮乏瓶颈,临漳县制定了以培养千名文化骨干、百个专业团队、万名文化大军为主要内容“千百万”文化队伍建设战略,实施文化带头人选育工程、文化骨干强体工程、乡土人才燎原工程,建立100个艺术辅导基地和流动服务点,1000个文化志愿者服务队,10000名文化志愿者。通过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等,组织开展“新农民、逛新城、建新功”志愿服务工作(该活动被列入2020年中央文明办一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法100例》),在全县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够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临漳县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