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武汉“四大行动”助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李建民 周钢 熊英时间:2023-06-01

       □ 本报记者 李建民 

□ 周 钢 熊 英

5月18~22日,湖北省武汉市启动“社区公益节”活动,推出公益市集、慈善募捐、公益创投、积分兑换等“四大行动”。

近年来,武汉市社区公益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1150只社区公益基金,募集社会慈善资金2803万元;实名志愿者人数达到28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21.14%,注册志愿队伍9653支;社区社会组织24826个,社区社工室实现了全覆盖。

       在武汉市的书店、图书馆等场所,人们参加各类读书活动,开卷品书香,享受阅读的快乐。图为人们在位于武汉市的湖北省图书馆内阅读。(资料图片)

营造共建共享公益氛围

5月19日一大早,武汉市江岸区东方社区竹叶苑小区里热闹非凡,健康咨询、义务理发、消防安全宣传、家用电器维修、防电信诈骗宣传等公益活动一应俱全。“各位居民,今天东方社区主办公益市集活动,有需要健康咨询、义务理发、家电维修……请到竹叶苑小区c1栋活动空间来哈!”在汉口医院泌尿科、疼痛科、心血管内科服务台前,人头攒动,量血压、测血糖的老人络绎不绝;志愿者义务理发的点位上更是排起了长龙。

“公益市集活动真的很好,家门口方便百姓,尤其是方便了老人和学龄前孩子,我要给这样的活动点个大大的赞。”社区居民李宏竖起大拇指说道。

东方社区的公益市集是武汉市“社区公益节”活动的一个缩影。武汉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益市集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举办各类公益市集活动。通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联动辖区共建单位、公益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法律咨询、便民服务、手作文创等服务,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关心与关爱,营造居民参与、邻里互助、共建共享的公益氛围。

社区社会组织总量倍增

武汉市首届“社区公益节”围绕“汇聚公益力量共同缔造幸福生活”主题,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深化“五社联动”机制。

在汉阳区鹦鹉街道举办的“社区公益节”活动上,只要扫码为社区基金捐款5元,即可赢取奖品,这笔爱心筹款将捐入街道社区公益基金。活动现场的公益市集热闹非凡,汉阳区江景园居民王芳拉着街坊一起来给鹦鹉街道社区基金“表心意”。“费用不多,希望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出份力。”王芳开心地说。仅半天时间,慈善募捐就吸引近600位居民参与。

武汉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基础上,武汉市将依托街道(乡镇)社工站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实现街道(乡镇)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全覆盖和社区社会组织总量倍增,吸引更多居民加入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快建立社区公益基金,实现100%的街道(乡镇)、30%以上的社区建立社区公益基金,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领导下,引导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共同建设社区公益基金,关爱“一老一小一困”等特殊困难群体,形成全社会支持社区公益慈善的良好氛围。

推进公益慈善资源可持续利用

日前,新洲区邾城街举行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活动,激发社区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引领居民群众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我们一直在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积分兑换制度,改变过去志愿者单向服务的状况,将志愿服务受益人群延伸至志愿者本人,让爱心‘双向循环’, 进一步凝聚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邾城街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武汉市充分调动辖区企业、商户资源,如捐赠消费券、物品等,为辖区志愿者开展服务积分兑换活动,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为推进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武汉市还将依托社区公益慈善基金设计公益慈善活动和项目,如义卖、微心愿征集、困难家庭帮扶等,吸引辖区企业、商户、爱心人士共同建设社区公益慈善基金,参与慈善募捐,实现慈善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益最大化。

武汉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益创投是政府和投资人针对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的公益项目,为初创期和中小型公益组织提供“种子资金”,支持其参与公益项目,培育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并通过投资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达到促进能力建设和公益模式创新的目的,满足群众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下一步,武汉市将持续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治理项目、志愿服务等公益创投大赛,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不断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和路径,打造一批社区公益品牌。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