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谭茜之时间:2025-07-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个体成长质量,更深刻影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根基。近年来,研究生群体心理问题逐渐凸显,成为教育领域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新时代教育政策导向,系统梳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征,剖析教育工作面临的难点,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为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背景与重要性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框架。2021年11月,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把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这一政策导向凸显三重战略价值:从个体层面,健康心理是研究生完成学术研究、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层面,研究生作为未来科技创新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心理韧性直接影响社会创新活力;从教育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征
(一)不良情绪呈现常态化与复杂化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研究生群体中表现突出,诱因具有多元性。学业上,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如论文发表、实验突破)使研究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理工科研究生常因实验数据不理想、项目进度滞后陷入焦虑;经济上,多数研究生未实现经济独立,与已就业同龄人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易引发心理失衡;婚恋上,大龄研究生面临“学业与婚恋”双重压力,部分群体因婚恋状态与社会期待不符产生自我怀疑。这些因素交织导致不良情绪持续累积,若未及时疏导,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自我认知偏差引发不自信与自卑
研究生群体的“比较心理”易引发消极自我评价。一方面,研究生阶段同辈群体呈现高同质化特征,同学间在学术能力、科研资源、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被放大,部分学生因第一学历、科研产出等差距产生“不如人”的心理;另一方面,自我认知的片面性加剧心理失衡——心理调节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将差距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而非客观条件差异,进而陷入“否定自我—动力缺失—更差表现”的恶性循环。长期的不自信与自卑会导致社交退缩、学习热情减退,甚至引发习得性无助。
(三)多重角色压力导致心理负荷过重
研究生处于“学生—子女—伴侣—社会人”的角色叠加期,多重关系处理加剧心理压力。校园内,需维护与导师的学术合作关系、与同学的竞争协作关系,课题组矛盾、师门人际关系紧张等易引发孤立感;家庭中,作为子女需应对父母对毕业就业、婚恋规划的期待,已婚研究生还需平衡学业与家庭责任(如子女抚养、伴侣关系维护);社会层面,面临“应届生身份”与“职业发展”的衔接压力,专业型硕士在“学生—职场人”角色转换中易产生适应障碍。多重压力叠加使部分研究生长期处于心理透支状态。
三、新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现实难点
(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存在“重本科、轻研究生”倾向。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本科生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研究生的专项课程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严重缺位:一方面,缺乏符合研究生学术特点的压力管理、情绪调节课程,现有课程多沿用本科生教学模式,针对性不足;另一方面,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部分咨询师对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压力、职业困惑等缺乏深入理解,难以提供有效干预。
(二)群体构成多元化,需求差异化显著
研究生群体的异质性对教育个性化提出更高要求。从年龄看,涵盖刚毕业的本科生(22-24岁)到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30岁以上);从生活状态看,包括单身学生、已婚人士、育儿父母等;从学业背景看,有本专业深造者,也有跨专业学习者。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差异明显:应届生更关注学业适应与职业规划,职场转型者面临角色转换焦虑,已婚者受家庭关系与学业平衡困扰。现有“一刀切”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压力疏导渠道有限
研究生的“学术闭环”生活模式削弱了社会支持系统。繁重的科研任务使多数研究生社交圈局限于课题组、实验室,人际交往单一;部分导师过于强调学术产出,忽视人文关怀,甚至存在“重科研、轻心理”倾向,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时学生缺乏信任对象;朋辈间的竞争关系(如奖学金评定、论文发表)使部分学生不愿向同学倾诉压力。遭遇心理危机时,学生常陷入“求助无门”的困境,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
四、新时期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以“预防—干预—提升”为逻辑,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预防层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科研压力管理”“导学关系沟通”等专项课程,覆盖入学至毕业全阶段;干预层面,设立研究生专属心理咨询热线与工作室,配备兼具学术背景与心理咨询资质的专职人员,针对焦虑、抑郁等问题提供精准辅导;提升层面,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学术成就分享会”“科研挫折叙事”等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心理韧性。同时,建立校—院—课题组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导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的协同职责,形成育人合力。
(二)推进个性化教育实践,满足差异化需求
基于群体特征实施分层分类教育。针对应届生,开展“研究生适应营”活动,通过团体辅导帮助其适应学术节奏;针对职场转型者,组织“角色转换工作坊”,邀请已毕业学长分享经验,缓解转型焦虑;针对已婚研究生,开设“家庭—学业平衡”专题讲座,提供时间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此外,利用线上平台开发模块化课程(如“婚恋心理”“科研情绪管理”),允许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实现“按需学习”。
(三)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拓宽压力疏导渠道
强化导师的“育人”角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导师考核指标,要求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非学术沟通”,关注其心理状态;搭建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导师下午茶”“课题组团建”等活动改善导学关系,减少学术权威带来的压迫感。丰富朋辈支持形式,建立“研究生互助小组”,鼓励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分享心理调适经验;依托校园社团开展“户外拓展”“艺术疗愈”等活动,打破学术封闭圈,拓宽社交渠道。同时,链接社会资源,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为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提供转介服务,构建“校园—社会”协同干预机制。
(四)融入生命教育理念,提升心理积极体验
以生命价值认知为核心,设计系列体验式活动。开展“生命意义探索营”,通过叙事疗法引导研究生梳理个人成长经历,明确学术与人生的关联;组织“科研挫折故事会”,鼓励学生分享失败经历与应对过程,重塑对“挫折”的认知;举办“心理漫画大赛”“微视频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以艺术形式表达心理状态,释放压力。此外,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在入学教育中加入“生涯规划与生命价值”模块,在毕业季开展“职业选择与人生意义”主题论坛,引导研究生在学术追求中实现生命价值。
新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问题应对”的传统模式,转向“积极培育”的主动策略。通过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实施个性化干预、完善社会支持网络、融入生命教育理念,既能解决当前研究生的心理困扰,更能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心理基础。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AI心理评估、线上团体辅导),提升教育的精准性与覆盖面,推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谭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