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

统一电力市场重大突破 跨电网常态化交易机制落地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5-07-16

□本报记者安宁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迎来历史性时刻:已经“厂网分开”20多年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今后可以开展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

7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的复函》,原则同意该方案,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在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依托跨电网常态化交易机制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更好支撑电力保供。年底前,进一步统一市场规则、交易品种和交易时序,实现跨电网交易常态化开市。

电力行业从“区域协同”跨向“全国统一”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部署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任务。“经过十年探索,我国煤电、工商业用户、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独立规范的交易机构组建运行,多层次多周期多品种的市场体系基本构建。”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党总支副书记谢开表示。

数据显示,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由2016年的17%提升至2024年的63%。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电”到“市场电”的重大转型。

然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在各自经营区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市场的同时,两个电力市场间互不联通,两网间缺乏常态化市场交易机制,电力互济主要以政府间协议、应急调度为主,“一线一议”“一事一议”,频次少、规模小、灵活性差,制约了网间通道的充分利用和互济作用的充分发挥。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单一电网的调节能力渐显不足,比如,中午光伏大发时电力消纳困难,夜晚则面临供需紧张,天气变化更让新能源发电波动剧烈。国网、南网间电力市场的分割,成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关键堵点。

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正是破解难题的钥匙。方案明确,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可联合开展电力交易的组织、发布与结算。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认为,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建立了一个能覆盖全国范围的“网上电力商城”,两个电网的经营主体能够基于一套统一的制度和规则实现跨经营区交易,实现了电力资源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上自由流动。

“作为打通两网经营边界、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关键制度突破,方案基于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逆向分布和长期存在的结构性资源错配情况,通过跨经营区交易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从‘区域协同’向‘全国统一’跨越。”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敦楠如是说。

4万家发电企业都可在全国范围内卖电

据了解,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将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联合组织。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将分别收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经营区内的跨电网交易需求,通过交易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按照交易类型由一方交易机构完成出清,交易结果在两侧平台实时共享、共同披露。”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任张显表示,跨电网交易将不收取交易费,电价水平也将随行就市。

针对不同交易类型,方案详细设计了交易组织、安全校核、交易执行等跨电网交易业务流程,同时明确了跨电网交易的安全校核及执行原则,以及交易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互认的原则。

经营主体如何参与交易?这就不得不提到本次改革的一大特点——一地注册,全国共享,这意味着任一经营主体在电力市场的注册信息,由首注地交易机构向对侧共享,经营主体无需进行重复注册,即可在两网经营区内灵活开展交易业务。蒙西电网的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一机制实现与南方电网经营区的交易。

张显透露,目前,在国家电网经营区,有发电企业3万多家,加上南方电网经营区的发电企业,全国约有4万家。相关机制建立后,这4万家发电企业都可在全国范围内卖电。未来,电力交易中心也会逐步推动符合参与市场交易条件的分布式能源发电企业,参与跨电网经营区交易。

绿电消纳空间和市场范围将极大拓展

在试点中,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已经初见成效。

今年3月,全国首笔跨经营区绿色电力交易达成:3月10日起,来自广西、云南的绿电连续22天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被输送至上海,成交电量达5270万千瓦时。

6月13~30日,来自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以及华北直调的风光新能源,通过坤渝直流、长南Ⅰ线、江城直流等输电通道输送至广东,实现了全国首次多通道、大范围跨经营区绿电交易。

两大电网绿电通道打通,既构建了高效、稳定、大容量新能源消纳通道,又满足了企业对绿电绿证的旺盛需求。

据了解,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下,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联合组织,成功达成了南方送华东7~9月电力互济交易。自7月1日起至9月15日,超20亿度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的电能,将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全天候输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有力支持当地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

此次方案明确了绿电交易的关键规则。准入条件方面,以单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作为交易单元。交易方式方面,包括集中竞价交易、挂牌交易和双边交易。绿证划转方面,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共享绿电交易溯源信息,共同形成溯源结果;发电企业市场注册所在经营区电力交易机构牵头汇总形成绿证划转台账,向国家能源局申请完成绿证核发和划转。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康重庆表示,方案允许发电企业以“单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作为交易单元”、电力用户(含通过售电公司代理)自主选择参与跨电网经营区的绿色电力交易,减少代理层级以加强绿色资源供需的自主匹配。在市场机制层面实现了资源端与消费端的直接交易,为构建全国性绿电消费市场扫清体制机制障碍,为“南方绿电送长三角、西北绿电送南方、蒙西绿电送南方等交易”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拓展了绿电的消纳空间和市场范围。

“当前跨经营区绿电交易以挂牌交易起步,未来可在此基础上探索多年期绿电交易签约。”刘敦楠表示,这不仅能满足电力用户多样化、长期化的绿电消费需求,更能通过稳定的市场预期促进西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持续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总体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健全配套政策,推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作用。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