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5-07-14
□本报记者 陈雯 王健生 张海帝
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站聚焦人工智能,探访科大讯飞与智象未来两家人工智能标杆企业。从AI爱因斯坦解析黑洞奥秘,到文字一键生成4K高清视频,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新图景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2023年,安徽省发布《安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安徽省通用大模型主要性能保持国内领先,1+N+X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将安徽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三年之约”,这是安徽的“野心”。通用人工智能对算法、算力、数据的要求都很高,为什么安徽有这个底气?带着疑问,记者在当地采访了业内有关负责人。
新场景新体验新挑战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城市、全国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建设双重战略叠加的城市,合肥已集聚超千家AI上下游企业。
在科大讯飞展厅,“会思考”的智慧黑板吸引记者目光。爱因斯坦虚拟人用相对论解析时空弯曲,文言文版李白挥袖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种跨时空、跨学科的互动教学,正是科大讯飞基于星火大模型打造的沉浸式课堂场景。
在工业领域,科大讯飞的“工业听诊系统”同样令人称奇。这套系统能非接触“听”声,快速定位局部放电、气体泄漏等设备异响点,应用在工业机械设备状态、水利行业泵类运行状态等场景,实现7×24小时实时监测。
走进智象未来展厅,一场“文字转视频”的魔法正在上演。输入“刀切水晶苹果”“刀切熔浆”等指令,数秒后,这些现实难以模拟的画面便跃然屏上:水晶苹果在刀刃下如坚冰裂开,流动的熔浆也轻易被分开两边。
更令人称奇的是“沙漠赛博装甲骆驼”与“龙王发怒”的画面——前者将未来科技与荒漠生物巧妙融合,装甲骆驼在沙丘间缓行,神态悠然;后者则通过AI生成的海浪与龙王形象,展现出震撼的海洋风暴动画,龙王怒吼间,电闪雷鸣海浪翻涌,细节丰富特效逼真。
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智象未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梅涛介绍,上述画面均基于智象未来自主研发的智象大模型生成。该模型超百亿级别,拥有行业中最丰富的多模态版权语料库,具备强大的视觉内容生成与理解能力,同时是首批完成模型和算法双备案的多模态大模型。
在惊叹于AI的神奇之余,记者也提出了诸多公众关切:当技术越来越“聪明”,它是否会抑制人类的想象力?在教育场景中,如何避免青少年的过度依赖?
科大讯飞教育市场与方案部区域咨询部总监刘朝辉回应称,AI的定位是“助教”。他举例说明,星火大模型在辅导学生写作文时,不会直接给出一篇习作,而是帮助学生批改文章,润色表达。这种启发式教学,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AI是否会抹杀人类的想象力,梅涛表示,智象大模型虽能快速生成高质量视频,但用户仍需提供创意方向和核心元素。梅涛强调,AI的作用在于降低创作门槛,让创作者能专注于创意的构思,而非繁琐的执行环节。
面向未来面向生态协同
什么是大模型,什么是多模态?为什么每谈及AI,必谈大模型?它为何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焦点,安徽的相关企业这一赛道上有何沉淀?
科大讯飞、智象未来的展厅直观展示了AI的多元应用场景,但真正让记者感觉到不虚此行的,是在交谈中听到了企业家、专家们交谈中对人工智能产业的理解研判。
“大模型不是概念炒作,是AI从工具进化到了跨语言中枢,从单语种翻译升级到全球对话引擎。”科大讯飞翻译产品总监孙境廷轻轻展开手中的折叠屏设备,嘈杂的大厅内,不同语种的对话被迅速识别,系统甚至自动生成了包含文化背景注释的跨语言会议纪要。
“多模态大模型能够同时生成和理解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类型,使机器具备更接近人类的感知和推理能力。这就相当于为AI装上了通用认知引擎。”孙境廷解释。
资本市场敏锐捕捉到潜在的商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围绕大模型产业链关键环节展开的超亿元融资达到168起,融资总额超4000亿元。
智象未来便是典型案例:这家成立仅两年的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象大模型,在去年底完成数亿元Pre-A和A轮融资,领投方为合肥产投主导的国资基金,跟投方包括安徽省人工智能母基金等。
热度背后,是资本对技术临界点的预判。当模型参数突破万亿规模,AI的能力边界的突破引发我们无限遐想。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反复强调"生态共建"的重要性。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代表,科大讯飞依托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积累与成建制的研发团队,率先推出讯飞星火大模型。在2024年,讯飞星火与20多家头部企业携手共建行业大模型。
“大模型不是少数巨头的游戏。”智象未来品牌传播负责人翟玥翀表示,“通过开源社区和行业联盟,中小企业也能基于预训练模型开发垂直应用。”业内一边对多模态模型做前沿研究,一边探索落地部署。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开放生态的建设将成为推动产业落地的重要因素。
“开放”对产业格局的重塑至关重要。据了解,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已吸引行业大模型相关企业落户14家,全省已建成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区5个,吸引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生态。
全链条布局人工智能产业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与政策支持。
合肥市科技局招商处负责人、市人工智能产业链专班负责人秦艺丹介绍,2024年,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总营收超千亿元。在科研领域,合肥市加快建设安全人工智能省级实验室,打造了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合肥标准”;近三年累计支持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103项,正在聚焦AI芯片、大模型蒸馏等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努力催生一批国际领先、全国领跑的创新成果。
合肥创新资源丰沛,能够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精准赋能。平台方面,拥有人工智能领域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77个、人工智能领域新研机构20家。模型方面,拥有超30个通用大模型以及垂类大模型,覆盖文本、语音、视觉等单一模态及多模态。算力方面,搭建了异构算力调度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智能算力规模超7200P。数据方面,拥有国家健康大数据中部中心等较为完备的数据基础设施,在全国率先发布了首个数据标注产业规划,完成数据标注1036.2TB,已归集高质量数据2.9PB,省级语料数据2.64TB。
合肥的产业特色在于“全链条”与“场景驱动”。从底层算力、数据标注,到中层大模型研发,再到上层行业应用,已形成完整产业闭环。
这些沉淀和积累,是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的“家底”,也是安徽竞逐通用人工智能新赛道的信心来源。在这片创新沃土上,AI不仅“好玩有趣”,更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赋能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
近些年,安徽按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集群形成”的思路,大力实施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介绍,安徽突出场景招商和科技型企业引育,已围绕工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人工智能+”场景机会300余项。前不久,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将夯实“人工智能+”底层能力,打造企业级场景应用模型,加快智能传感、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能力。
到2025年,充裕智能算力建成、高质量数据应开尽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全国领先、场景应用走在国内前列、大批通用人工智能企业在皖集聚、一流产业生态形成,推动安徽率先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三年之约”提出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