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5-07-14
□本报记者安宁 田新元 王军善
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形成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优势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十四五”期间,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雄心,广东省在科技创新、未来产业等领域都取得了瞩目成效。
从珠三角腹地到粤东粤西,从机器人实验室到低空飞行空域,近日,本报多位记者参与“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兵分两路深入广东十市,探访低空经济、智能驾驶、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企业,解码这个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技术的“湾区加速度”
今年2月,一则视频引爆全球科技圈:在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擎”)的实验室内,一台身高1.38米、通体银灰的机器人PM01,原地来了个前空翻。这是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第一个前空翻。凭借这一动作,众擎一举斩获2亿元融资,公司估值飙升至15亿元。
在距离众擎不远的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记者见到了更为庞大的“机器人世界”:一个个圆球形、能自由组成各种形态以适应非特定场景的模块化机器人;通过磁驱动精准抵达病灶靶区的微纳米级别医疗机器人;牢牢附在桥梁主缆上完成全方位检修的巡检机器人……
如今,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为中心,珠三角协同发展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初步建立。2024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900亿元,整体实力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在潮州三环集团展厅,只有芝麻大小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在众多电子元件产品里并不起眼,但它的应用场景却极其关键——有电路板的地方就有它——因此也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然而,MLCC高端产品技术难度大、壁垒高,关键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经过持续攻关,2023年,潮州三环集团突破生产关键技术:实现陶瓷介质层从5微米膜厚到1微米膜厚的飞跃,同时堆叠层数高达1000层。
“实力雄厚的传统产业是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信心和底气。我们着力打造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相当一部分是传统产业。”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庄乐从表示,广东省“制造业当家22条”等纲领性文件的发布,保障了制造强省建设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近年来,广东聚焦“卡脖子”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和关键共用技术“三类清单”,分层次、体系化布局实施重大攻关项目,超常规组织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科技工程,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
在源头创新方面,广东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一批引领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其中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发布、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深中通道建成开通等3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和质量稳居全国前列,今年1~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制造业增长4.0%。
以开放生态催生融合裂变
在周星驰导演的电影《美人鱼》中,演员使用喷气飞行器“上天”的画面让很多观众记忆犹新。在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天院”),科研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他们自主研发的一款单人喷气飞行背包:穿戴这款飞行背包,可以实现安全、“傻瓜式”地“上天”。
在广天院的总装总测厂房内,记者见到了广天院自主研制、正在建设的、可用于验证低空飞行器可靠性的风洞试验平台。“风洞是一种人工控制产生空气流动的大型实验平台,也是一种人工产生和控制空气流动的大型实验设施,可用来模拟飞行器在高空中的飞行状态。”广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风洞实验,科研人员可以深入研究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优化控制性能,是飞行器上天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低空经济正在“迎风而上”。在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的户外测试场地上,一台配备60升容量水箱的农业无人机在记者的注视下缓缓升空,一边盘旋,一边对草坪进行喷洒作业。这款适用于喷洒、播撒、运输、航测等多种农业植保作业任务的农业无人机,已在国内多地投用,并出口东南亚市场,今年销量有望达到10万台,拉动公司营收突破10亿元。
空域改革、设施建设、产业布局,政策合力托举低空经济“高飞”。“目前,广东省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聚集相关企业1.5万余家。”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白玉表示,广东正以应用场景为抓手,深入拓展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技术价值终需场景验证,广东省以开放生态催生融合裂变:去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在中山市开通,约71.4公里的航程飞行时间为45分钟,比陆路运输节省约一半的时间;截至去年底,广东省开通5G—A基站超1.1万个,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率先建成一批低空起降场(点);目前,全省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700条,无人机物流配送年飞行近80万架次,正加速构建全省30分钟航空医疗救援网络;深圳市龙岗区积极推进无人机技术指南、低空技术规范等标准化建设……低空经济已在城市治理、空中交通、应急救援、低空文旅等多个场景形成“你追我赶”的格局。
展望未来,广东省将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创新与改革引领,加快构建应用和产业互促、制造和服务融合的发展格局,到2026年,实现低空管理机制运转顺畅、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应用场景加快拓展、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产业规模不断突破,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耐心资本
广东省的创新沃土上,“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人才扎根”的共生体系正释放磅礴动能。在这次调研中,记者听到了两个“小团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动科技”)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当逸动科技的创业团队研制出首款电动船外机产品原型机后,如同不少创业者一样,他们也遇到了如何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的难题。逸动科技联合创始人潘宗良告诉记者:“我们是做船舶新能源,自然需要在水上做产品测试。松山湖管委会以打破常规的魄力,为我们这个5人初创团队在松山湖开辟了一个宝贵的水域测试码头,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支持。”
截至目前,位于松山湖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已孵化出超140家硬科技企业。在该基地,被孵团队存活率80%以上,头部公司估值累计达100亿美元。从松山湖的基地扬帆起航,逸动科技向更广阔的海洋乘风破浪。去年,逸动科技的中小型电动船外机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
第二个故事则来自东莞市元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生智能”)。元生智能创始人邓龙生同样讲述了他来到广东创业的经历。不同的是,他当初带来的是用纸壳做的养老机器人模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邓龙生拿着纸壳模型和演示PPT,来到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说明其产品要达到的效果,没想到就此获得种子轮投资,成为其创业路上的“最强辅助”。后续,团队依据功能原型研发并推出首款老人智能看护机。目前,元生智能已进入全国10多个省市及地区,并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银龄世界等多家渠道商和养老机构形成密切合作。
“很多人来投奔我们做成果转化的时候,真的是单枪匹马。所以不论是公司成立前的团队搭建、公司设立后的架构设计以及融资方面的协助,我们更多是亲自帮他们‘下场干’。”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周晓晓说,原始技术就像“青苹果”,我们希望通过人才培养和团队引进,缩短技术“青涩期”,经过中试、产品验证等环节,让它们成长为可上市的“红苹果”,最终培育出带动产业发展的“苹果树”。目前,该院累计创办、投资、孵化企业150余家,其中60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这种“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耐心资本,正是广东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生动注脚。2024年广东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4万亿元,占到全国的1/8;截至2025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为1.3万亿元、1.6万亿元;科技保险保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63.9%;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408家,首发募集资金累计3312亿元,稳居全国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广东省专门出台文件,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在粤来粤就业创业。目前,该行动计划的招聘活动持续进行,挖掘广东省内各地市和行业部门岗位超120万个,累计开展招聘活动4000多场,吸纳高校毕业生远超去年同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活力。
一条珠江,串联起湾区城市群;两条调研线路,丈量出广东产业创新版图。在广东,既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也有脉动的青春梦想;既有传统产业跃迁,又有新兴产业聚势。一个充满昂扬活力和澎湃动能的新广东,怎不叫人更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