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5-07-14
□本报评论员 田新元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广东始终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这片热土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更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领先优势:经济总量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首位。
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斐然。《202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不仅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而且在实力综合指标、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等多个关键维度上均排名全国前列。从主要科技指标来看,发明专利有效量、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等长期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在企业创新方面,广东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7.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发明专利申请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等均居全国首位。这些都直观反映了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不可辩驳的雄厚实力。
广东省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是亮点纷呈。在通信领域,华为的5G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互联网科技领域,腾讯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下线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车企。在机器人领域,广东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低空经济在广东也蓬勃发展,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够取得如此领先的成绩,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政策支持创造了良好环境。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享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投入基础研究,推进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建设,实施“广东强芯”等重大工程,布局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研发。同时,广东省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全国率先支持港澳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科技合作与创新。
——企业发挥了创新主体作用。据统计,广东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省研发经费的比重超过9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以创新为驱动拓展市场空间。全省五成以上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由企业牵头负责,不仅有效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问题,也有力支撑制造业连续多年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科研平台打造了基础支撑。广东省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快推进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平台和载体建设。目前,广东建有或在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超10个,涵盖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约占全国1/3。这些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学研究的“大国重器”。
——高端人才强化了智力保障。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新春伊始,广东省向全球发出“史上最强求贤令”: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创新创业。近年来,广东引育并举做大人才总量,筑牢人才底座,颁布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等政策举措,壮大高端科创人才队伍。
——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推动。广东省统筹运用“贷、债、股、基、期、指”等手段,探索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现代科技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全链条、接力式、多层次金融服务矩阵,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金融动能。2024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4万亿元,占到全国的1/8。金融业态多样丰富,全省持牌法人金融机构数量327家,位居全国第一。
——宽容失败激活了创新源泉。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首度提及“宽容失败”。《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更以法规形式规定,“引导社会培育创新精神,形成崇尚创新、勇于突破、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宽容失败就是鼓励创新,会激发创新热情,带来发展活力。
敢为天下先,南粤新潮涌。我们期待,广东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巩固科技创新领先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掌握产业“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尤其是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国际化优势和科技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