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7-11
□张春谊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核心指向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民生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既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着国家治理的价值内核。厘清其价值根基与实践路径,对推动共同富裕、完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发展始终以深厚的价值体系为根基,其内核植根于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传承。马克思主义将民生问题置于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之中,揭示民生问题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破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民生改善与社会制度变革、人的解放进程紧密结合,为改善我国民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奠定了民生建设的根本宗旨。邓小平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推动民生建设从“物质满足”向“全面发展”升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时代性创新。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基因。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发展的文化根基。《尚书》“政在养民”、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思想,将民生视为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新时代民生发展继承了“富民、养民、教民”的传统智慧,“共同富裕”目标与《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理想相呼应,精准扶贫实践体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理智慧,使传统民本思想在现代治理中得以焕发新生。
最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时代诠释。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发展民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体现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明确了民生改善与社会公平的统一性。新时代以来,“共享”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性诠释。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发展的价值根基,需以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与治理现代化为实践路径,构建更具韧性、公平性和精准性的民生保障体系。
其一,以高质量发展夯实民生物质基础。在产业层面,需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又创造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同时,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可直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服务供给能力。如智慧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赋能,扩大优质服务的覆盖面。在城乡协调层面,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区域重大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的跨区域共享,缓解区域民生供给不均衡的问题。在收入分配层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如税收、社保、转移支付),以及发展慈善事业等三次分配模式,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根本上筑牢民生保障的经济基础。
其二,以制度创新推进公共服务公平化。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立国家标准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在教育领域,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在医疗领域,推进医保全国统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同时,针对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建立专项保障制度,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此外,突破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以养老服务为例,政府可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运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扩大服务供给。
其三,以治理现代化提升民生服务精准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民生需求动态监测体系。此外,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民生领域延伸,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实现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的线上预约与线下配送。推广网格化智慧管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收集民生需求。同时,培育配套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民生服务,提高民生服务的灵活性。在民生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中,可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网络。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资源统筹;企业通过提供市场化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社会组织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居民通过参与式治理表达诉求,确保民生项目契合民众实际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发展,需形成兼顾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服务效能的良性循环,实现从民生基础保障到民生品质提升的跨越;既需要坚守以民为本的价值内核,也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创新民生保障形式,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作者单位:中共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