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宜宾市构建“人才—项目—平台”科技创新产业生态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7-09

改革要点

宜宾市科技局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引领,实施“由点及面”策略,从科技企业这一“点”出发,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服务和生态培育等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构建“人才—项目—平台”科技创新产业生态,为推动宜宾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创新举措

(一)梯度培育激发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育苗”。落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应评尽评”。骨干企业“扶壮”。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兑现政策资金4580万元。龙头企业“领航”。支持中核建中、凯翼汽车等骨干企业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实施“高比能动力电池用4.4V高电压低钴”“智能投顾框架”等科研攻关项目。

(二)科技金融赋能企业成长

强化政策支持。实施科技金融拓展行动,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畅通融资渠道。出台“宜创贷”实施方案,依托“天府科创贷”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设立2000万元科技金融普惠资金池,建立“银政担”风险共担机制,推出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贷”金融产品,上线“宜融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基金质效。组建1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将总规模10%的资金用于投资种子轮项目,分类设置80%、50%、30%的风险容忍度,投资净收益的40%奖励基金管理人,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三)“三量”构建产业生态

提档质量。以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鼓励国有资本进军科技行业,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投早、投小、投科技”。挖掘存量。常态发布“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实施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构建“小升高、高成长”梯次培育体系,力争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培育增量。深化新型研发机构“江源行动”,聚焦重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等,在高铁南片区、三江新区等地打造孵化载体,力争2025年签约孵化器项目4个以上。

突出成效

2024年,宜宾市通过“科创贷”助力25家企业获贷1.4亿元,6个项目获投2.2亿元;实施三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财政配套支持金额达1亿元。组织实施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0余项。构建起“小升高、高成长”梯次培育体系,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74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80家、同比增长24%。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