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7-09
改革要点
绵阳市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近年来,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
创新举措
(一)提升服务“深度”
深化院(校)地合作及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申建“先进辐射技术及医工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共建涪江实验室,发布涉及医用同位素和放射性药物、核医疗装备等领域创新成果16项,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成功组建。
(二)拓展开放“广度”
推动创新资源加快汇聚,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38所、顶尖创新创业团队40个入驻“云上两城”。加强创新交流合作,连续举办十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累计展陈科技成果3万余件,2024年首次实行市场化办会,集中签约68个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超680亿元。
(三)提高对接“精度”
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桥梁,常态化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等成果对接系列活动27场次,累计发布科技成果700余项。推动闪光放疗等新技术加速转化落地,全球首款X-Flash放疗设备即将开展型检,全国首款e-Flash放疗设备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四)加快改革“速度”
坚持“松绑”“赋能”导向,营造更优科技创新生态,相继出台“科创十条”“人才十条”等支持政策并持续更新迭代,积极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等试点工作,揭榜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7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五)加大培育“力度”
推动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9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200家,大力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成功获批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医药健康、新型显示5条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
突出成效
截至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430余家、增长超80%,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净增1600余家、增长超100%,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1年末的2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200亿元、增长10倍,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5.5%以上、全国城市领先,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02%、全省首位,抗磁深低温温度传感器等一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