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7-07
□谷亚光
盛夏时节,高温天气。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记协日前组织中央媒体和部分行业媒体记者赴河北进行“四力”教育实践活动。一行人沿太行山,从邯郸、邢台、石家庄到保定、雄安自南向北一路行进。记者们在紧张的五天时间内,进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冀南银行、冉庄地道战等旧址,听党校教授、纪念馆讲解员、红色村庄老支书们讲述当年华北战场上日本侵略军的残暴罪行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及当地人民浴血奋战、艰苦抗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事迹、传奇故事,大家无不为之感动。
这是一堂生动的抗战精神教育课,也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更是一次践行“四力”的现场考验。记者们用笔和镜头记下了最动人的情节,用心用情感悟革命先辈们伟大光荣的历史。
抗战烽火燃遍太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侵占我东北,我东北义勇军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英勇抗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大片国土沦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渭北三原、泾阳、富平等地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当年,日军在我华北烧杀抢掠强奸无恶不作。在冀南、冀中、冀西许多地方,日寇灭绝人性,实行“三光”政策。但宁死不屈的中国军民顽强抵抗,奋力一搏。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华北军区革命烈士陵园,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及纪念馆,在八路军总部旧址,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记者们与历史一次次相撞,心灵一次次震颤,听到了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感人的故事,看到了革命前辈在山村农民家里简朴的住办场所。
尽管日寇残忍,生活艰苦,但在抗日战场上,八路军指战员指挥若定、战斗勇敢,打了许多胜仗。比如,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指挥的响堂铺伏击战,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民间,陆地上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水上成立了雁翎队,涌现出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英雄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大批传奇故事。
牺牲不可避免。1942年5月初,日军出动3万重兵,对我太行根据地中心进行“铁壁合围”,企图围歼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司令部。在这次反“扫荡”战役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英勇牺牲,壮烈殉国。左权将军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其他重要干部如冀南银行总行行长高捷成、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社(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经理部秘书主任兼总会计师黄君珏等50多名新闻工作者也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英雄的太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有60万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及其他地方武装,有34万将士先后牺牲。他们的无私奉献、英勇牺牲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德总司令曾为牺牲的烈士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
枪杆子、笔杆子,革命离不开两杆子。办通讯社、办报、办电台、办学校,是抗战斗争的另一个战场。
记者们在涉县新华社旧址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早在1931年11月7日,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通社”,这是我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红通社”也即是后来的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后来在新华社内部又成立口播科,即新华广播电台。新华广播电台在涉县时期,在一个山村幽暗的土窑洞里,播出了影响重大的“五一”口号等内容。
在晋察冀日报社和人民日报社旧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出版《抗敌报》,1938年8月《抗敌报》改由晋察冀边区出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边区出版的《人民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的《人民日报》,张磐石任社长。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曾为《晋察冀日报》题词,要求这份报纸“吹响民族的号筒”,把人民动员起来参加抗战。《晋察冀日报》不辱使命。
在新华日报社旧址,我们见证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文字。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于湖北武汉,这是我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唯一一份合法报纸。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社迁往重庆。同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社华北分馆宣告成立。新闻奇才何云任新华日报社华北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新华日报》华北版也称太行版,在巩固华北敌后根据地,推动团结全国抗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赞“我们的《新华日报》抵得上一个方面军!”朱德更是对《新华日报》作出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一份《新华日报》,等于十万军队!”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也曾多次鼓励部下:“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
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战干部的大学校,先是在延安创办,1939年,抗大5000名学员根据党中央指示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办学,于1940年移驻河北邢台浆水,在此正规化办学2年零3个月。抗大学员从战争学习战争,创造了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抗大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共培养了20多万名军政干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干部基础。
当记者冒着烈日,抹下汗水,一级一级登上109级台阶,跨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毛泽东同志给抗大亲自定下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陈列馆里有一张长长的名单,那是从抗大走出的共和国将帅名单,总计达数百名。
陈列馆里还有一些建馆时仍然健在的抗大学员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她的名字叫郑织文。她是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的妈妈。前几年,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采访郑织文时,年近百岁的郑奶奶说,今年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是我和儿子几乎同时各自出版了一本书,我的书名叫《飘落的日历》,我儿子的书名叫《苦难辉煌》。
战争是综合力量的较量
战争较量不仅在战场,也在后勤、装备和情报支持等方面。
在华北革命烈士纪念馆、冉庄地道战旧址、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和雁翎队纪念馆等处,陈列品中有不少日军侵略华北的罪证,比如步枪、机枪、钢盔、军刀、毒气弹,比如日军的炮楼和日军爆破、焚烧大片村庄,杀害抗日干群的照片或雕塑等等。令人惊奇的是,在河北博物院的展品中还有一本日本人上世纪30年代编印的标着“极密”字样的繁体字旧书:《河北省北部金矿开发方策并调查资料》(署名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这使我想起了早些年见到的另外一本日本的书,那是日本在侵华前对中国物产、矿藏、地理分布等等进行详细调查资料的汇编,很厚。里面对东北、华北的调查尤其仔细、周密,有的甚至精确到哪里有个村庄,哪里有个井,哪里有棵树,都清清楚楚。这说明日本在侵华前是做足了功课的。
在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从来不怕困难,没有武器,除了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他们还自造武器。比如,八路军的黄崖洞兵工厂,一年制造的武器,可以装备七个团。群众还自发利用民间方法自制土枪土炮土地雷等武器用于打击敌人。
在邢台市信都区英谈村,记者见识了这个太行山深处古石寨的特殊建筑风格。“外看楼上楼,近看不是楼,一层一个院,无梯能上楼。”虚岁77岁的讲解员路召洋介绍说,房屋盘山而建,随坡就势,多数院落彼此联通,留有隐秘暗道通往山里。在抗战时期,这些密道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当年,八路军总部和冀南银行就曾设在这个村里。1940年冬,冀南银行印钞厂全部设备秘密转移到英谈村,次年3月开始印钞。这个外号称为“马背银行”和“挎包银行”的冀南银行,在英谈村近3年时间,累计发行20多种面额的冀南币400多亿元,在晋冀鲁豫边区广泛流通,保障军民供需,发展工农生产。
八路军在抗战间隙还帮助老乡收种庄稼、发展生产,地方党组织领导妇救会做军鞋,组织儿童团站岗放哨,组织群众学文化等。在我党全民抗战、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人民群众不仅成为八路军最坚强的后勤力量,而且成为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在抗战期间,八路军不仅大量消灭了敌人,自己的队伍也得到了逐步壮大,由当初的5.2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96万人。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各级指战员在人民支持下,浴血奋战,一共发起了99847次战斗,共计消灭日伪军1121138人。
抗战精神永志不忘
五天,在人的生命中时间不算太长,但这五天对于我这个老党员来说弥足珍贵。抗战胜利已经80年了,但抗日的烽火依然在不忘历史的后来人心中燃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革命先辈的那种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永放光芒!我们应该牢记这种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后人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团结一心、战胜敌人!在新时代,我们要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