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宕昌县“青鸾溪塾”:文化火种照亮山乡振兴路

来源:改革网作者:刘治学 董红玲时间:2025-07-02

在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有一条叫陈家水泉的溪水蜿蜒流淌,滋润着这片红色故土。今年3月,一座名为“青鸾溪塾”的传统文化学堂在村上开办,它以润物无声的力量,改变着这个偏远山村的教育图景。11期活动、11个主题、11场文化盛宴,青鸾溪塾不仅为留守儿童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更以文化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创办这座乡村学堂的“文化摆渡人”是中央财经大学派驻玉岗村第一书记于来。四个月时间以来,他以“让传统活在当下”为初心,扎根山村,用智慧与热忱,在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教育传奇。

初到玉岗村,于来发现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单调,孩子们对手机游戏的沉迷远超书本,乡村文化的断层令他忧心:“乡村振兴不能只修路盖房,更要唤醒文化的内生动力。”他决定以传统文化为切口,创办青鸾溪塾,用故事、技艺与情怀重构乡村教育生态。  

3月16日,青鸾溪塾第一期活动以《青羽长生劫》神话故事拉开序幕。于来化身“故事爷爷”,以后羿求取仙药的传说为引,将“努力”“责任”“知足”等价值观融入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孩子们听得入神,互动环节争相举手。“后羿教会我们,坚持才能成功!”这场“神话启蒙”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让村民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魅力。

第三期活动中,于来将《山海经》中的火神祝融传说与现代防火教育结合,通过“祝融赠火种—天火酿灾祸”的辩证叙事,孩子们懂得了“火是文明的伙伴,也是危险的双刃剑”。课后,三年级学生张宸宇拉着父亲改用鲜花祭祖,一句“火神发怒会烧山”让村民感慨:“娃娃成了移风易俗的小老师!”于来以文化为媒,让安全教育从口号变为行动,更让乡村治理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智慧。  

青鸾溪塾的课程设计,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于来以“四季时序”为脉络,构建起“神话+非遗+实践”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让文化传承跳出书本,走进生活。  

第五期活动中,邀请宕昌县东城幼儿园园长唐玉婷带领孩子们体验扎染技艺。素白棉布经捆扎、浸染,幻化为靛蓝艺术品,非遗课程让孩子们触摸到文明的温度,更让古老技艺在童心中焕发新生。第八期活动中,邀请哈达铺镇驻村干部、青年琵琶演奏者於雪芳走进学堂,通过琵琶演奏和对敦煌壁画、浔阳江头诗意画卷的讲述,让孩子们触摸到了丝路文明的脉搏,“古风乐曲进学堂”让千年雅韵为孩子们种下文化自觉的种子。

青鸾溪塾不仅重视书本学习,而且还推广教育牵手工程,打造行走的课堂。在第九期活动中,于来带领30名孩子走出山村,走进岷江幼儿园,让孩子们在非遗工坊里体验陶艺、木工、布艺与自然艺术;在生态农场,协作烹饪柴火鸡,领悟“粮食是土地的呼吸”;在官鹅沟少数民族村落鹿仁村,领略羌藏文化,激起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致。这场城乡教育牵手,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让于来坚定了“造血式帮扶”的理念:“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文化毛细血管’,让优质资源如春雨般润泽山乡。”

点亮山乡少年的星空。在第六期课堂,兰州财经大学学生张光欢以《甘肃省高校探秘》为主题,用“参天大树与特色花卉”比喻综合性院校与职业院校,为孩子们勾勒出大学图景。第七期课堂上,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白清泉、邓锐开启财商教育,从商代贝币到数字货币,从压岁钱管理到复利思维,孩子们第一次意识到“经济”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十期活动以“中华农耕文化”为主题,走进田间地头,从河姆渡水稻化石到“稻鱼共生”生态模式,从二十四节气到亲手种植蔬菜,孩子们在汗水中读懂“精耕细作”的智慧。

从首期到第十一期,青鸾溪塾累计举办活动40余场,惠及村民与儿童超500人次。玉岗村的改变悄然发生:孩子们放下手机,争当“学堂之星”;村民主动提供本地传说素材,参与课程开发;非遗工坊的作品成为乡村旅游纪念品,带动村民增收……  

于来的驻村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是一场新长征,需要文化火种的照亮。”如今,青鸾溪塾的孩子们哼着《朝代歌》走过田埂,举着扎染方巾奔跑在溪畔,传统文化的基因已深植血脉,每个孩子都成为照亮乡村振兴路的火种。  

“青鸾溪塾是于来书记为玉岗村量身打造的教育帮扶实践项目,以文化自觉为玉岗村乡村振兴助力,也为我们村全面发展带来了一股文化清流,彰显了于来的初心与担当。”玉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闵东平说。

(刘治学 董红玲)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