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张璐璐时间:2025-06-27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广袤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与精神血脉。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段英雄事迹、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深刻昭示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共同熔铸成鲜亮的政治底色。这些蕴含着崇高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的红色文化,既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历史见证,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要求高校必须深入开掘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与实践价值,将革命文物、精神谱系等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亟须构建多维度育人体系,立足课程主渠道,夯实理论根基;借助实践教学,淬炼精神品格;依托文化环境,浸润思想灵魂;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播创新。这种“四课堂联动”机制的核心,在于引导青年学生走近革命文物、聆听历史回声、体悟精神伟力,在筑牢信仰之基的过程中实现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唯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贯通,方能有效激发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最终成长为兼具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奋斗精神的新时代栋梁,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优化课程体系,夯实红色文化教育基石
课程体系足够优化,那么红色文化教育则能根基稳固。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构建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三者协同联动的课程框架,深度开掘本地红色素材,将其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内容,同时将红色教育目标切实纳入专业课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内核,并在通识课程中自然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由此整合形成覆盖多学科、贯穿育人全程的协同效应。推进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应集合专家、骨干教师与党史研究者的力量,整理本土红色资源宝库,并据此开发契合学校实际与学生认知的校本“红课”,从而准确把握本土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精髓。诚然,要想达成上述目标,必然依赖于教师队伍红色素养的持续提升。因此,还需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积极引入党政领导干部等担任兼职教师,构建长效的协同教学与资源共享机制,确保红色文化教育得以深入、扎实地推进。
丰富实践活动,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途径
拓展教育基地平台,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的首要环节,需深度整合本地及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例如,各主体共建共享资源库,将静态的历史素材转化为动态的教学资源,切实推动资源优势向教育效能转化。当然,要想夯实教育基地平台,并将其自然延伸至实践活动的组织创新,高校应依托上述场馆与遗址,设计“沉浸式”场景还原、“互动式”角色体验及“情境式”历史叙事,科学开展实地研学与走访活动,并致力于形成具有强烈现场感与情感渗透力的特定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直观感悟精神信仰的深层力量。此外,推动实践途径的进一步深化,还应积极引入新媒体与智能技术搭建线上红色教育空间,打破时空限制扩展教学场域;同时,策划举办主题鲜明的红色文化实践竞赛,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动力。如此,可实现价值体认与行为塑造的有机融合,并促使红色基因内化为稳定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自觉。
营造文化氛围,厚植红色文化教育底蕴
系统性构建浸润式校园文化生态,是厚植红色文化教育根基的核心路径,其本质在于将红色基因自然融入师生日常行为模式。这一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建设沉浸式育人环境,用革命先烈和本土英模命名实体建筑与道路空间,辅以主题雕塑群、历史叙事长廊等文化装置的有机布局,将红色元素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体存在,确保校园场域内红色文化符号的持续性视觉呈现与精神渗透,为价值认同提供具象化物质依托。当环境熏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常态认知基础后,高校要更进一步,围绕情感唤醒的目标,开展创新主题教育。例如,精准锚定重大历史纪念日等关键节点,系统设计红色经典诵读会、革命题材影视周、红歌合唱节等仪式化活动,并建立“红色文化主题月”制度框架,借助艺术化表达强化集体记忆的情感共鸣。当然,推动红色思政教育持续深化的关键点,在于激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传播动能,即充分依托学生党员先锋岗的示范辐射与红色社团的自治机制,引导他们自主构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网络;或者可以采用主题班会研讨、微课堂创作等形式,在同伴教育载体中传递内生性文化,借此推动学生党员主导实践项目设计与执行,促使他们在行动参与中,完成从文化受体到传播主体与实践主体的三重转化,最终形成“自我教育深化、朋辈影响扩散、实践体认内化”的协同育人机制。
善用网络平台,创新红色文化教育传播
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深度赋能本质在于架构“内容生产-媒介融合-主体参与”三维协同体系。要想有效运转该体系,首先要科学组建跨学科红色数智团队,即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枢纽,协同信息技术部门与艺术设计单位构建人才共育机制,借此着力培养既精通红色精神内核诠释又掌握数字媒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依托专题工作坊与项目实操等措施,持续提升他们将革命理论转化为可视化叙事载体的专业素养。要注意的是,在团队具备成熟的内容生产能力后,高校还需系统性建构富有思想深度的网络内容矩阵,深度开掘地方红色资源历史内涵与当代意义。过程中,应考虑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及动态视觉语言再现历史场景,并采取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叙事逻辑创作微纪录片、交互式网页等多元思政产品,以便在坚守理论严谨性的同时,能够完成革命精神的时代化转译与情感共鸣激发。诚然,要想最大化释放内容价值,最终还需依靠智慧传播模式的生态化运作,即科学、正确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社交媒体传播热点,聚焦“红色记忆活化工程”等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多圈层互动;或者可以设计本土革命故事创作大赛、云端文物解说接力等梯度化活动,利用具有一定竞技性特色的活动,驱动师生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过程中,应配套建立优质作品线上评审与社交裂变机制,构筑“创作产出-多级传播-实时反馈”的闭环系统,使红色文化借由全民参与实现从校园辐射社会的价值传导,进而达成教育覆盖面拓展、精神认同深化与实践自觉提升的立体化成效。(张璐璐 河北大学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