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张颖、孟楠时间:2025-03-14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是维系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迈步走向未来的重要基因。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以独特的地域风貌、丰富的人文风俗、多样的文化涵养了枝繁叶茂、灿烂夺目的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沃土中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同时,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跨境民族和多样的宗教信仰的现实条件也潜藏着诸多风险。美西方国家仍顽固、习惯地坚持以自身优越的思维,把持着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权,用所谓的西方式人权和民主来冲击、破坏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同时敌对势力仍然企图破坏来之不易的民族大团结,企图通过文化输出来抹黑文化认同,松动文化自信,污名化党和国家的形象,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当消极思想文化不断侵蚀,内在不同文化间张力扩大,加之认同要素随环境变化出现消解和嬗变,从前较为稳固的文化认同根基也会变得松动。在以上内外风险地双重共振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必然出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伤害。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精准的政策叠加赋能,聚焦文化润疆这一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之重要组成部分,以着重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乡村)薄弱的现实基础条件,以发挥空间情境的唤醒功能和文化惠民工程的清润涵养功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有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事业有形有感有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民族地区重要篇章,铸牢边疆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一、以“筑基”工程为抓手,筑牢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扎实开展的重要基础
“筑基”工程是增进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普及提升国家通用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提升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平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础。普及提升国家通用语言并不是意味着要取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我国都在法律和制度方面给予了充分尊重和保护。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提升工程可以有效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小圈子,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普及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积极交往、广泛交流、深入交融,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为文化建设地持续开展提供坚实的语言基础。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深中华文化认同。认同是团结的基础,法治是认同和团结的有效保障。民族团结需要法治来保障,民族地区各项事务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普及提升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上,以国家法律宣传普及工程为抓手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将法治理念贯穿到各族群众生活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各族群众的法治思维,为文化建设地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奠定扎实的法治基础。例如民法典中蕴藏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饱含的树立优良家风、重视家庭文明、维护家庭和睦等重要价值取向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在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引领民族地区文明家风建设,在培植法律意识的过程中促进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仅是个人及其家庭日常生活行为的映照,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文明生活健康方式是新时代每一位公民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更是接纳新事物、破除陈规陋俗、传递文明接力棒、营造健康家风、优育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因此,依托文明生活创建工程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通过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营造朴素、文明、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为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奠定坚实的家庭基础。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保障实施,离不开良好法律基础与优良家风环境的支撑,究其关键更是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真正热爱文化工作,特别是热爱民族文化,爱党爱国爱疆的文化人才队伍。同时,文化人才队伍不仅包括文化工作者,更是要积极发挥“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和“草根宣传员”的文化示范引领作用,在生活点滴之间,让各族群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多姿。
二、以不同的形式协同发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有形有感
精心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助力塑形工程。公共文化空间情境打造工程在塑形工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唤醒着各族群众的集体记忆、凝聚情感的重要功能。通过健全区、地、县、乡、村五级文化服务网络,因地制宜,挖掘发挥各级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触角。小到乡村的文化标语、文化长廊、文化书屋,大到城市的博物馆、文化馆、教育基地,让各族群众在浓郁的文化符号和诗意栖居环境下,追寻中华文化的基因,培植爱党爱国爱疆的文化基础。例如伊犁州通过民间艺人的带动,在庭院和小巷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展起来了庭院文化和小巷文化,吐鲁番市依托图书馆利用数字计算开展了丰富的线上阅读,还发挥民间艺人、非遗传人的优势在线上、线下开展知识竞答、送春联等活动。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不仅在视觉上可以让各族群众最直接地看到文化建设的“形”,在亲历参与过程中更是能够直逼内心,在生动朴实的文化活动中如沐春风,“共情”感知稳定和谐的美好生活环境就是来之不易,中华文化就是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就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历史文化既是瑰宝,更是重要的文旅资源。以“文化+”发展理念为驱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密集的优势,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深厚积淀,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让各族群众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沉浸其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新疆可以借助传唱的歌曲(达坂城的姑娘、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苹果香)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和田美玉与大枣)等,发挥其鲜明的区域特色优势,并将其列入旅游环线,让各族群众在过程体验中交往交流交融,真正体味到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通过历史文化记忆工程挖掘、追忆新疆各民族、新疆同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记忆与内涵,让文物说话见证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让历史发声共忆“叶河藩王能汉语”“巴郎汉语音琅琅”与“洛阳家家学胡乐”的盛景尤为重要。
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魂”功能,驱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提质增效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依然能够站稳脚跟、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根与魂。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交相辉映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重要基因。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建设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建设的实施方向、文化建设的开展效果有着举旗定向的作用。不忘本来,从青少年抓起,以节日、书法、古诗词、曲艺、民族戏曲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例如有的社区定期组织的戏曲大擂台、诗词歌赋大比武、书法对联大比拼等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充实且丰富的业余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同时在“双减”政策契机下,一些学校在充实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汉服展示班、书法特长班、古诗词朗诵班等),让各族师生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洋里翱翔,精神世界得沁润,情感纽带得到缔牢。
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在历史情感记忆与当下现代创举情怀的共同驱动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加快,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中华文化母体有机互动,进一步推促中华文化朝着更加广袤的意义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犹如推进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不仅在物理速度上推动文化建设的进程,更是在文化建设内部驱动不同的“文化分子”之间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推促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有机互动中丰富并壮大中华文化母体。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其保护,更需要在“互联网+”视野下,借助抖音等直播平台,助推各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民族优秀产品凝结文化基因、凝聚情感共识、形成致富产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各民族向上、向善精神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各族群众扶正祛邪、守正创新、强体健身,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冲散宗教极端主义阴霾,弘扬各民族向上、向善精神文化的内核。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工程为重要抓手,在全社会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将其核心要义内嵌、展布于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引导各族群众感恩党的关怀,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和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演进,历史性地造就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同的发展进程与具体内涵。因此,各高校、科研单位应扛起全面深入挖掘、研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任,丰富其思想宝库,筑牢各民族共建共享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
(作者分别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讲师;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