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聚光铸“金山”,驭风织“绿毯” ——中广核内蒙古实践书写“两山”新范式

来源:改革网作者:朝创时间:2025-04-29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如何深化“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构建新型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已成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时代命题。

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国家队”,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系统布局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勾勒出内蒙古自治区绿色低碳发展宏伟蓝图,业务已覆盖内蒙古12个盟市,累计为电网输送绿电近800亿千瓦时,有效治沙超18万亩。这一实践不仅创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更为当地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现代能源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沙漠“种太阳” 以“蓝”生“金”助发展

四月的库布其沙漠涌动着盎然生机,驱车深入沙海腹地,连绵起伏的沙丘间,格桑光伏电站的蓝色矩阵如海洋般铺展,光伏板下黄芩幼苗破土吐翠,草方格内沙蒿随风摇曳,白杨树舒展的嫩绿枝条与银色支架交相辉映。

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在这片曾被黄沙主宰的土地上,中广核创新打造的“光能+生态”立体生态圈正焕发活力。格桑、白鹭、明德、朔方、卓越、锦帆等6座光伏电站构建起“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树、治沙改土”的立体化新型产业循环体系——光伏板矩阵化身“遮阳伞”,为沙蒿、扬柴等固沙“卫士”提供生长庇护;黄芩、红枣等经济作物在板间向阳生长,既固碳又“生金”;智能站控系统实时调节设备,太阳能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精准控温,用水用电智慧监测平台让每滴资源尽其所用。中广核新能源格桑光伏电站负责人樊宝泉指着监测屏上的数据说:“3.4万亩沙海已重披绿装,植被覆盖率从昔日不足15%跃升至65%,为当地荒漠化环境改善和建设国家‘绿色北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光北移至兴安盟,以“蓝”生“金”的故事仍在续写。中广核创新“农光牧光”模式,在光伏板间种植耐盐碱的苜蓿、羊草,发展特色养殖;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链,让牧民变身“光伏园丁”。这种“绿电生产+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的模式,已在内蒙古创造778万千瓦清洁电能,减排成效相当于再造18万公顷森林。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国资央企不仅要做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更要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张义豪表示。中广核在内蒙古的光伏治沙项目正是央企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缩影,其生态治理、产业振兴、民生改善一体化发展路径为央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驭风逐绿 科技领航铸就“风光”里程碑

乌兰毛都草原深处,701台“白色风车”擎天而立,桨叶划破长空的呼啸声正奏响绿色变革的强音。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革命老区风电基地如同镶嵌在塞北的“绿电明珠”,年发电量百亿千瓦时的澎湃动能,正成为点亮上千万个家庭的灯火。这片曾见证革命烽火的红色土地,如今正书写着“追风逐日”的新传奇。

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项目

“这是我国新能源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兴安盟基地公司核硕风电场负责人王哲明站在集控室介绍。电子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见证着创新突破:1000兆伏安/500千伏三相一体主变压器带动产业链上游技术跃升,分布式调相机织就智慧电网,一键顺控技术开启智能化新阶段……四大新能源行业首创筑起技术高地,全球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银奖的斩获,让我国新能源项目管理标准与国际顶尖技术水平接轨。

风电桨叶搅动的不只是气流,更是技术创新的内在动能。12篇学术论文构筑理论高地,3项实用专利转化现实生产力……当“创领先锋”与“双碳案例”奖牌交相辉映,25项省部级科技奖项及11项发明专利见证着草原上的“智慧风暴”。

站在创新潮头,中广核正奔向更广阔的未来。据悉,中广核新能源正在聚焦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大科研投入,全面重塑光热领先优势,把握海风创新发展主动权,在前瞻性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成果转化。同时,联合上下游产业链伙伴,建设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北方中心),与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形成中广核“三大中心”格局,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这种“研发-转化-应用”的创新生态,正促使中广核通向更辽阔的“风光”未来。

绿能聚变 产业集群激活边疆共富密码

在中广核打造的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内,主机、叶片、塔架等风机制造各环节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绘就出风机制造全产业链的“边疆图谱”。目前,中广核在内蒙古积极牵头构建清洁能源高端产业集群,累计生产总值超131亿元,创造税收6亿元,已解决当地就业1000余人——这条风机制造的全链条产业集群,正在改写蒙东地区的产业基因。

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

向北300公里,阿尔山市的低碳转型交响曲已然奏响。约1.94亿元投资已化作“绿色音符”:口岸“煤改电”供暖系统驱散燃煤阴霾,智慧路灯与充电桩编织低碳交通网络。这个高寒地区首个零碳小镇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每年减少3000吨二氧化碳排放,更为边疆城镇转型亮起“绿色灯塔”。

翻开中广核的内蒙古绿色低碳发展答卷,处处可见“绿能惠民”的精细笔触。3301万元帮扶资金化作教育基金和民生工程,在多个帮扶项目里精准落地。正如中广核新能源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计文博所言,中广核正在内蒙古积极推进绿电、制氢、制甲醇、光热等新型业务,加快沙戈荒大基地建设,规划到2025年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以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贡献中广核力量。

“国资央企既要当好能源革命的排头兵,更要成为共同富裕的助推器。”中广核在内蒙古的实践,不仅用清洁能源改写着能源版图,更用产业集群搭建起通向共同富裕的桥梁,让绿色发展的红利化作滋润草原的甘霖。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