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4-27
□本报评论员张洽棠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从历史看,四月政治局会议在年度经济工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相较过往,此次会议召开背景,在国内调结构的基础上,叠加了全球关税博弈等新情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点凸显。因此,如何更好协调好短期与长期、国内与国际,成为关键看点,这次政治局会议指明了前进之路。
短期政策发力与长期制度建设兼顾。
会议的政策基调十分明确,即“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要求财政与货币政策双轮驱动、超常规发力。不仅有态度,更有工具箱。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和稳定外贸,靶向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关键堵点。“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更是切中要害,为的是避免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等缺乏协同,形成政策内耗。在应对冲击时,我们工具更多了、底气更足了、心态更稳了。
一方面必须因时因势而变,另一方面也开创了不少长期制度建设的成果。会议提出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等等,这些创新型制度建设为半导体等“卡脖子”技术企业开拓了全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人工智能作为“+万物”的领头羊,将为千行百业提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强大助推力。而近期发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也正是为了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广大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增添活力。
扩大内需与促进开放协同。
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定向支持服务与消费领域,要求“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这些是在需求侧的细分领域进行深入创新,充分释放消费潜在活力。同时,会议还提出“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这是从收入端努力解决消费的动力源问题,使得人民群众能花、敢花且想花,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稳、更快且更好。
近日,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新增9个城市,允许外资控股医疗机构等政策频出,我国制度型开放的步子越走越快。同时,面对关税等国际博弈,会议也明确提出“反对单边霸凌行径”。目前,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对部分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不过,包括内外贸一体化等“组合拳”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风险对冲,让广大外贸企业真切体会到了国家的温暖。
当前,在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局面时,我们更多地展现出战略主动出击,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既是发展韧性的真实体现,也是改革创新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