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时评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三重突破:产权重构、业态创新、分配变革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4-23

□杨文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乡村振兴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攻坚年”战略部署,针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产权虚置、业态固化、分配失衡三大症结,构建“制度重构—动能再造—治理升级”三位一体分析框架。通过对全国26省138个试点县市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化产权改革带动集体资产增值41.7%,三产融合新业态促进就业率提升23.5%,三次分配协同机制缩小基尼系数0.12。以此提出建立“数字产权登记+要素市场化交易”制度体系,发展“新农人联盟+乡村CEO”运营模式,完善“保底分红+绩效奖励+公益反哺”分配机制等创新路径。

产权重构,从模糊占有到数字赋能的制度突围

集体资产确权的数字化转型。一是构建区块链确权体系。浙江德清县建立全国首个“农村资产链”,实现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等9类产权上链存证,确权纠纷同比下降68%(2025年《中国农村产权改革年报》数据);重庆潼南区创新“数据资产登记簿”,将农产品溯源数据、生态流量数据纳入集体资产范畴,2025年实现数据资产交易额4300万元。二是建立动态化股权管理机制。广东南海区试点“生不增、死不减”股权固化管理,建立进城农民股权有偿退出通道,2025年完成3.2万宗股权跨集体流转;江苏武进区开发“股权价值评估AI模型”,依据资产增值潜力动态调整成员分红权重,集体资产收益率提升19.8个百分点。

三权分置改革的2.0版本。制定宅基地跨集体置换制度。安徽金寨县建立县域宅基地资格权库,允许农民携带资格权跨村建房,闲置宅基地盘活率从17%提升至63%;山东平度市创新“宅票制度”,将资格权转化为可交易的电子凭证,2025年完成跨镇交易127宗。

业态创新,从传统农耕到三产融合的动能转换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一是乡村CEO赋能集体经济。四川崇州市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建立“基本工资+净利润分成”激励制度,2025年集体经济组织平均营收增长182%;福建晋江市培育“新农人联盟”,整合返乡青年、电商达人等群体,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12个。二是建立三产融合的进阶模式。浙江莫干山镇发展“民宿聚落+艺术乡建”,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入股参与文旅开发,户均年分红达4.2万元;黑龙江五常市创建“稻田认养+云端监工”新模式,2025年高端大米定制销售额突破8亿元。

数字经济催生产业新生态。构建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江苏沭阳县搭建“花木产业大脑”,整合种植、物流、金融等138家服务商,交易成本降低37%;陕西武功县建设“西北电商港”,创新“共享云仓+村村直播”体系,202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3亿元。

分配变革,从效率优先到公平发展的治理升级

初次分配的效率优化。建立要素贡献度评价体系。湖北宜城市建立“劳动、资本、数据”三维分配模型,按生产要素贡献差异化分红,劳动参与率提升至71%;湖南浏阳市实施“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农民亩均收益从800元增至2200元。

二次分配的精准调节。建立梯度化收益共享机制。广东佛山市实行“基础股+贡献股”双轨制,对返乡创业人员增设技术贡献股,带动项目落地47个;浙江淳安县建立“共富基金”,提取集体经济收益的5%用于教育医疗,累计资助困难学生2300名。

三次分配的社会协同。村企共建的利益联结。山东寿光市推行“企业反哺村集体”制度,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将利润的3%注入所在村公益基金;江西鹰潭市建立“乡贤慈善信托”,2025年募集资金1.2亿元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改革的实施路径

制度突破。建议制定农村集体资产数字管理制度,建设国家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试点“宅基地资格权有序流转”,可以在条件较好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先试,争取获得突破。

动能培育。建议实施“乡村CEO千人培养计划”,建立持证上岗与绩效薪酬制度,设立国家三产融合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治理创新。建议推行“集体经济组织信用评级”,与银行贷款利率、政策扶持力度直接挂钩,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权益保障平台,实现收益分配全程可追溯。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三重突破需构建“产权数字化确权—业态生态化创新—分配系统化变革”的协同体系,加快启动“农村改革深化三年行动”,重点破解要素流动壁垒、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分配法治保障,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持续制度供给。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县委党校乡村振兴研究室)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