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4-21
□本报记者张海莺
储气库是一种将长输管道输送的商品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人工气田或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储气库可以在天然气市场出现盈余时,发挥“存入”功能;在冬季供暖季出现供应不足时,及时“取出”,从而达到天然气调峰的目的,因而也被称为地下“天然气银行”。
“每年能够在冬季用气高峰保证正常供应,其中储气库作出了很大贡献。”中石化中原油田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运维中心副主任张健对中原油田储气库群保障华北冬季供暖季很有信心。2024~2025年供暖季来临之前,早在2024年9月3日,卫11储气库第3个注气期就已圆满完成,当期注气量超3.1亿立方米,注气完成率达100%,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基础目标。
除了储气库之外,本报记者还了解到,中石化一方面持续强化国内重点油气田上产组织工作,提升天然气日产量;另一方面多方筹措提升供应能力。2024年11月1日,来自卡塔尔的满载9万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靠泊到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码头。该船舶搭载了9.3万吨液化天然气,相当于约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能够满足大约350万户京津冀地区居民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需求。
2024~2025年供暖季中,卫11储气库采取倒班制度,要求以不同人员轮值的方式,保证所有技术和操作岗位每天24小时务必有人在岗。张健说:“我们能够温暖这么广袤的平原,当然需要有人筑起坚固的能源防线。”
冬季积雪覆盖,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在银装素裹的中石油新疆油田玛河气田,一条“好汉梯”见证着新疆油田采气一厂项目经理部技术人员廖盛航每天巡检保供的坚守。
北疆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供暖周期也更长。冰雪覆盖的山路上,每一串巡检的脚步都仿佛在与自然抗争。
玛河气田共有7口天然气井,个个都是保供行列里的“强先锋”,这里每天有15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输送,可以温暖150万个家庭。但天然气井大多在山高路陡的峁顶或坡壁上,其中,MN1005井就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群山之间。
去往MN1005井的山路是一条近70度的长陡坡,当地牧民称作“羊见愁”。“我们修了一架280级台阶的长梯,它蜿蜒望不到头,像架天梯,大家便称长梯为‘好汉梯’。”廖盛航告诉本报记者,他和同事每天要巡井两次,往返“好汉梯”千余级。有一次遇到雨雪天,台阶湿滑难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检查了设备,清理了“好汉梯”的积雪,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整个山谷静得只能听到风声以及廖盛航和同事的脚步声。
同样在大雪纷飞的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公司江苏邳州作业区,“保供先锋队”的大旗在寒风中猎猎飘扬。员工们冒雪检查设备,确保极端天气下设备设施不出现冻堵。
科技的赋能也让作业更加“智能化”。在中海油宁波“绿能港”接收站厂区,本报记者“偶遇”了一个橙黄色的“小胖墩”——工作归来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小瓦”。据接收站工艺人员介绍,“小瓦”每天定时在工作地点与能量补给站之间的既定路线上精准通行,一路拍下巡检点的仪表数据,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控制系统中,生成巡检报告。搭载激光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的“小瓦”,不仅能够自主导航并感知周围环境,利用激光光谱检测空气中的甲烷气体,及时发现天然气的漏点,还能利用搭载的防爆拾音器采集压缩机运行声音,通过声波识别技术检测音频信息,及时发现设备的“亚健康”状况。
“‘小瓦’多次帮助我们发现了极难察觉的设备微泄漏,经人工复测后,我们及时定位消灭了潜在隐患。”“小瓦”的精准查漏能力得到了接收站工作人员的广泛认可。
在中海油,近些年“入职”的“智能哨兵”还有很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智能摄像头……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设备设施完整性提供着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