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4-21
□本报记者程晖
隆冬时节,气温已降至零下。位于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补连塔煤矿设备运转不停,生产正忙。“在能源保供期间,每多割出一刀煤,就可满足沿海电厂一台67万千瓦的机组多运行8小时。”补连塔煤矿综采三队队长郭志有说。
挖潜增效
守护能源“压舱石”
国家能源集团以煤炭高产稳供保能源安全,克服部分矿井停产减产、产能接续紧张、恶劣天气多发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自产煤量连续42个月保持5000万吨高位水平。疆煤出区实现新突破,在资源获取、成本压降、煤质把控、运力开拓、增量提效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月均200万吨目标。
为提高生产效率,中煤新集公司阜阳矿业综采一队为化解工作面边采边撤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大力开展班组“劳动竞赛”,以业绩论英雄、凭实力说话,充分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全员工效大幅提高,设备开机率提升20%,日产原煤稳定在万吨以上。
鏖战风雪,畅通能源大动脉煤炭生产马不停蹄。
当渤海湾的盐雾在铁轨上凝结成霜,一列列运煤专列如同钢铁巨龙驶入秦皇岛港。当冬季来临时,过低的气温导致煤炭粘连在车皮无法卸下,造成大量煤炭损失。一场与冻车煤的博弈随即展开。秦港业务部团队设立了气温监控小组,根据数据筛选出容易冻车的重点矿区,联系发矿单位做好随时喷洒防冻液应对低温的准备,协调监督港口及时开启磁脉冲振打设备,对每一列驶入秦港翻车机的运煤列车进行震荡敲击,必要时对冻车煤较多的车皮进行二次翻卸振打。业务部的青年职工们穿戴着厚厚的保暖棉服和防护装备,冒着严寒攀上冰冷的铁梯,透过结霜的护目镜仔细查验车皮冻煤清理效果并留存影像资料。身着蓝色工装、24小时三班倒的他们,在港口形成了一条永不“断电”的守护链。
朔黄铁路作为国家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围绕“安全高效、畅通无阻”目标,统筹运输组织、设备维护与应急处置。2024年,该公司升级智能调度指挥系统,集成北斗定位与5G通信技术,实现列车运行状态全息感知,极端天气下运输计划调整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神池南站创新采取“弹性天窗”施工管理,利用大数据预测车流低谷期安排维修,减少运输干扰25%,为能源运输高效畅通持续赋能。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生产计划员赵倩斌告诉本报记者:“当气象预警系统弹出预警信息时,我们立即启动‘港口—海事’应急联动机制,生产指挥中心的生产计划实时关注天气变化,计算着每个可能的作业窗口期,反复推演最优进出港方案,拖轮护航路径精确到分钟级。”
科技赋能
点亮万家灯火
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保供故事中,科技的力量成为电力保供的关键支撑。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上,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的运维人员在寒风中坚守,守护着全国输电线路覆冰等级最高的重冰区。该公司泸定运维分部主任王小川介绍:“覆冰是电网安全运行的一大考验,如果其中一条线路出岔子,300万户家庭的用电就会受到影响。”为更好监测覆冰情况和维护线路,每年10月底到来年3月的覆冰期内,二郎山观冰站就成了运维人员的“第二个家”。他们利用无人机、测风仪、望远镜等设备对输电线路开展覆冰观测和特巡,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从二郎山往西400余公里,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大箐乡,电力工人远程操控着蓝色的除冰机器人,对百米高空的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覆冰架空地线进行除冰。机器人沿着架空地线行走,在机器人前端震动锤与刀片冲击双重作用下,裹在架空地线上的冰块快速脱落,仅15分钟就将该区段架空地线覆冰隐患全部消除。“除冰机器人可有效消除架空地线上的雨凇、雾凇、混合淞等不同类型的覆冰,大幅提升了架空地线除冰的便捷性、安全性及智能化程度。”国网四川超高压公司除冰工作负责人魏凯林介绍说。
在电力保供的前沿,国家电网公司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能源电力行业的深度融合。国网湖北电力实施电网数智化提升工程,创新利用AI技术,让电网调度、运维更加“聪明”、高效。AI虚拟调度员“艾丽”能够同时对多个检修项目、多个工作人员发起会话,实现一键智能成票、精准故障研判和智能化语音调度指令下达,极大提高了调度效率。
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蝶变中,中国中煤北煤机公司以“数字紧平衡”理念重塑保供体系。通过MES系统构建“数字孪生工厂”,精准管控“产供销三个小闭环”执行力,实现三地产能数据实时互联、资源动态调配,保障投入产出均衡;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关键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故障预警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防控”;成功建设了电液控制系统智能产品的柔性焊装与自动化测试生产线,打破了煤机行业中PCB板生产的技术瓶颈,建成业内唯一一条SMT生产线,为能源保供提供了更加智能、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东北三省及周边地区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攀升,前来拉煤的车辆数量随之增加,高峰时每天超过200台车辆排队等候购煤,对此,雁宝能源建设并投运具备AI配煤和无尘装运功能的地销煤储装运系统。该系统配备两座直径18米、高48米的块煤仓和混煤仓,一座转载点以及单双机栈桥,额定年生产能力300万吨,每小时可连续装车2000吨,平均每1分钟就可装满一辆30吨位的车,单日最大装车能力3万吨,有效提升了煤炭装车效率,为煤炭生产和运输提供有力保障。
绿色转型
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南方电网的保供工作中,清洁能源的消纳和利用成为一大亮点。2024年,南方电网积极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应发尽发,新能源投产5932万千瓦,同比增加22%;新能源发电量24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
南方电网通过科学实施跨流域跨省区水电优化调度,实现了水电发电量的大幅增长。2024年水电发电量442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6.2%,为全国打赢迎峰度夏保供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南方电网还积极推动新型电力负荷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分激发需求侧调节活力,如组织开展全国规模最大的填谷响应,促进新能源消纳,广西、云南市场化填谷消纳交易规模15.4亿千瓦时,其中广西全年60%天数(206天)开展填谷响应14.7亿千瓦时,云南开展82次填谷响应7000万千瓦时,填谷响应降低用户用电成本8.4亿元。云南开展首次实时型(可中断)削峰响应,启动时长由“天”缩短为“小时”,更加贴近新型电力系统运行。
在国家能源集团的保供实践中,清洁能源的利用同样成为重要方向。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的卧牛山风电场,工作人员在极寒天气下坚守岗位,保障风电设备稳定运行。风电场场长助理李东涛带领团队踏冰卧雪,为机组线路“追风”护航,确保在恶劣天气下风电设备的稳定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