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4-21
编者按 能源保供,一头连着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冷暖。2024年保供形势复杂,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均对电力供应安全造成较大影响,保供压力大、风险大、不确定性大。面对风险挑战,各地方政府、能源企业及个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保障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稳定供应。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一线,采写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保供故事。
□ 本报记者 程 晖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能源保供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硬仗。尤其在2024~2025这个供暖季,从西藏的震区到山东的雨雪冰冻之地,从内蒙古的煤炭生产前沿到河北的“煤改气”现场,无数能源工作者在一线默默奉献,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光明与温暖。
震区里的光明守护者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地区电力设施损毁严重,多个乡镇陷入黑暗。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部署,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成立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争分夺秒投入抗震救援。
震后不到5小时快速恢复定日县城供电;震后18小时定日县用电负荷恢复至震前水平;震后34小时受地震影响的变电站、线路已全部恢复送电……
国网西藏电建应急基干分队在震后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他们在零下18℃的寒风中徒步穿越冰河,抢修“生命线路”。
国网西藏电力闻令而动、尽锐出战,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点亮了灾区群众希望之灯。
国家能源局援藏干部王云波中断休假,林波、张嵘主动请缨,当天紧急奔赴灾区一线,在震中核心区域的余震中,协调解决电力设施修复中的困难,指导现场人员抢修;深入震中定日县措果乡、曲洛乡、长所乡临时安置点,实地查看电力保障情况,完成共计115处安置点、2465顶帐篷电力保障工作;协调了一批应急供电设备物资紧急送往受灾一线,协调地方相关部门和油气企业加强油气调配储运,确保供应充足。
“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发生了这么大的灾难,所有力量都第一时间赶到救灾,帐篷也亮了,祖国真强大!”这是国网山南供电公司“95后”员工王天佑在震中强嘎村安置点完成接电任务后发出的感慨。他和同事们在海拔4360米、零下18℃的环境中,为22顶帐篷接通了照明线路。
能源保供“工具箱”不断升级
极端天气、国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叠加,让保供任务更加复杂艰巨。
2025年3月2日,山东沂山地区遇到一场罕见的寒潮,大面积雨雪冰冻天气对当地的新能源机组造成了严重影响。沂山地处沂蒙革命老区,山区丘陵多,输电线路易发覆冰舞动灾害。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线路运维人员陈福海、张洪亮等人在海拔550米的太平山顶上艰难地跋涉。
“起飞!”随着张洪亮按下启动键,无人机腾空而起,很快消失在茫茫雪幕中。通过无人机传回的画面,他们发现27号铁塔的绝缘子出现异常亮点——这是覆冰加速的征兆。陈福海迅速向公司汇报,请求启动应急除冰作业预案。
3月3日早上6时,按照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多名骨干力量迅速集结,赶往现场,首次在山东实战开展机器人除冰作业。工程车在冰雪山路中艰难前行,最终在大官庄村民的帮助下抵达现场。
上午9时25分,机器人除冰作业正式开始。操作员贾广耀介绍,这种名为“小黄”的除冰机器人,通过大载重无人机挂载至线路上,采用多重物理破碎的方式清理线路覆冰。不到10分钟,“小黄”轻松清理了220米覆冰线路,且无需停电,大大提升了电力保供能力。
“相较于直流融冰、无人机敲冰等方式,机器人除冰具有速度快、安全风险低、避免线路停电等优势。”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王晓宁说。
从传统能源到多元供给,从人工调度到智慧化管控,山东能源保供的“工具箱”不断升级。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让能源保供的精度更高、效率更快、韧性更强。
煤炭保供的“黑色巨龙”
迎峰度冬期间稳定的电力供应,离不开煤炭发挥作为“压舱石”的重要保障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2021年以来,累计承担电煤中长期合同煤源保障任务量35.8亿吨,占全国任务总量的38%,有力支持了29个省份的煤炭供应。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腹地,零下35℃的白毛风裹挟着雪粒呼啸而过。然而,在这片冰雪覆盖的无人之境,一列列满载褐煤的列车犹如一条条黑色巨龙,奔腾不息,穿越连绵的山脉一路向南,为无数家庭带去温暖与光明。
锦华铁路全长627公里,是国家电投一条自有铁路,也是北煤南运的黄金通道。2025年1月28日,一场大雪覆盖了白音华站,锦华铁路清雪保畅党员突击队火速集结,准备在与严寒和风雪的“较量”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今天外面格外冷,但大家都打起精神来,每一处都得清理到位,不能让煤炭断了供!”锦华铁路工务专业清雪突击队队长韩志然叮嘱着工友们。他们背着30多斤重的除雪机,深一脚浅一脚地前往作业现场。到达后,他们对着道岔尖轨缝隙、枕木空等部位开始清理积雪。由于道岔的杆件结构精细复杂,结冰点常常隐匿于狭小的缝隙之中,他们还会拿出自制的除雪小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道岔缝隙间的积雪。
经过4个小时的合力攻坚,铁路清雪保畅工作结束。此时,他们的棉衣和帽子已经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壳儿,仿佛穿上了一身“冰铠甲”。2024年,锦华铁路累计货物发运量2021万吨,货物周转量超70亿吨公里。在迎峰度冬期间,累计出动3200余人次参与保供保畅工作,清雪超32万立方。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能源保供人的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
“煤改气”里的温暖守护
在河北省农村地区,“煤改气”工程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清洁与便利,但同时也面临着冬季保供的巨大挑战。2025年2月中下旬,邢台市某城燃公司因资金周转问题未能按时足额缴纳气款,系统触发自动关阀程序。若按常规市场化操作停供,将直接影响任泽区数万农村“煤改气”居民用户用气。
关键时刻,河北省天然气公司迅速决策,启动保供应急预案。他们打破常规,在未收到全额气款的情况下开阀供气,垫付应急气款,协调内部资金池先行保障气源采购,确保“不断供、不涨价、不限气”。同时,公司法务、财务部门依法完善担保手续,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此次应急保供行动成效显著,保障了邢台市任泽区4万余户农村“煤改气”用户正常用气,未发生一起因停气引发的投诉,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致信感谢。
本报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采暖季开始,每年采暖季期间,河北省发展改革委选派熟悉业务的厅级干部带队,由委内有关处室和省天然气应急调度指挥中心抽调人员组成若干巡回调度组,赴全省14个市开展全覆盖能源保供实地调度。同时,河北在全国率先建立地方政府天然气应急储备。2023年河北省依托新天曹妃甸LNG接收站,通过代储企业采购LNG、代政府储气的方式,以“现有长协+代采现货”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3.29亿方地方政府天然气应急储备,每年采暖季前满储备用。
能源保供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有在变局中把握规律、在传承中开拓新局,全力构建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才能守护千家万户的光明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