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时评

“体重管理” 兹事体大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4-21

□本报评论员王春华

针对“体重”,国家出手了!

今年全国两会,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人大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直言不讳地大谈“体重管理”。“国家喊你减肥”“体重管理门诊”等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各平台热搜,引发广泛讨论。

紧随其后,4月7日,商务部等12部门发布了《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4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

这一连串的密集动作,表明了官方的共识和态度,其背后则是肥胖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的严峻现实。目前,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突破50%。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预计到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而肥胖及相关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体重”问题,很敏感也很严肃,“直面问题”尤其关键。

早在2016年,我国就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年8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对健康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政策融入全局,更指出了未来中国大健康的格局。

记者会上雷海潮的公开表达有着满满的科普含金量,也从侧面表明,从去年开始实施的“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等举措,其知晓度、覆盖度、参与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此番宣讲有着二次动员、把相关工作向前再推一把的意味。

事实上,在我们的认知中,对于“超重”“肥胖”的讨论,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避重就轻、本末倒置的倾向。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我们常常囿于从“身材管理”“容貌焦虑”的维度来谈论“减肥”,而并不优先从“健康”的角度郑重思考“体重管理”的重要性。

毫不夸张地说,肥胖是疾病的上游,是万病之源。“做一个健康的胖子”,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正如人们常说的,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健康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以体重管理“小切口”,推动应对慢性病防控的“大工程”,这是国家给出的好办法。《“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多省份也出台了具体方案,甚至给出居民肥胖率下降目标。各地不少医院开设了体重管理、多学科联合减重等门诊。目前,3000多家医院在试点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工作重心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除了到医院就诊,“体重管理”还有哪些有效方式?

“管住嘴、迈开腿,还要睡好觉。”“吃、动、睡平衡”,这是人人适用的健康宝典。食以养体,动以养身,静以养心。《柳叶刀》上的相关研究表明,很多疾病都不是单纯靠药物“治好的”,而是通过激活自身免疫力“自愈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种原因,现代很多人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并努力在“守恒定律”里寻求逻辑自洽。所谓道法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纯粹逻辑推理是没有实践价值的。

越自律越自由。当代,幸福总量的公式正在发生变化。在追逐“内啡肽”“多巴胺”的道路上,减肥进入高级模式。从明天开始,多运动,少熬夜,好好活。一边拓宽生命的宽度,一边延长生命的长度,静待一切美好的发生。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