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西双版纳:“象”往雨林秘境打造旅居目的地标杆

来源:改革网作者:杨邵灵时间:2025-04-11

本网讯 阳春三月,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曼听公园人流如织。3月25日,和煦的阳光穿过枝叶缝隙的斑驳光影正辉映着一场关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诗意对话——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此举办“旅居云南”系列发布会·西双版纳专场,向世界描绘热带雨林的独特旅居魅力与未来图景。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经济宣传处处长宗霞主持。

以改革之钥,启发展之门

“西双版纳,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长刀文以诗意的语言,将这片1.9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生态禀赋与人文底蕴娓娓道来。他眼中的西双版纳,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体,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叠处,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场。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州长刀文

自然之美:74.05%绿意里的共生哲学

“当您踏入西双版纳,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私语。”刀文州长用一组震撼数据勾勒出雨林的底色:74.05%的森林覆盖率、133.3万各族儿女的家园、中国最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里被誉为“动植物王国”,2万多种高等植物与500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望天树撑起45米高的绿色穹顶,空中走廊让游人如行云端,脚下是层叠绿浪,头顶是犀鸟掠过的弧线。

野象谷的监测屏上,18头北上南归的亚洲象正悠闲漫步——这是刀文心中最动人的生态故事。“它们用210天的迁徙,在1400公里的土地上写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传奇。”他说,村民为象群让路、幼象在保护基地笨拙吸水的画面,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在这里,您可以徒步密林观察绞杀榕与宿主树的生存博弈,或是在中科院植物园夜探荧光蘑菇,每一次呼吸都饱含3万个负氧离子,是雨林赠予都市人的天然疗愈。”

文化之韵:千年非遗的现代变奏曲

“泼水节的水花里,藏着傣族千年的祝福;章哈剧的旋律中,流淌着哈尼族的山野智慧。”谈及文化,刀文眼中闪烁着自豪。13个世居民族在此耕耘千年,创造出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等多元文明,如同13颗明珠镶嵌在澜沧江畔。

曼掌村的傣陶工坊里,78岁的玉温老人脚踩木轮,指尖陶土化作盛水的赕佛罐,罐身的孔雀纹由孙女用数字技术设计,传统技艺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外;基诺山的太阳鼓传习所内,16岁的巴飘跟着父亲敲击12道光芒的图腾,直播镜头将创世神话传向千万网友。“我们不仅守护非遗,更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共鸣。”刀文举例,泼水节的取水仪式保留千年传统,而年轻舞者却能将孔雀舞编成短视频在抖音获亿次播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创新。”

发展之脉:绿色崛起的边陲样本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西双版纳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刀文以一组跃动的数据展现改革成效: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居全省第3,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319万吨稳居全省第一,旅游总收入首破千亿元大关,近70万人选择在此度假旅居。

中老铁路的“澜沧号”动车穿越大山,将昆明到景洪的时空距离压缩至3小时;嘎洒国际机场航班飞向20个城市,澜沧江航道升级为“黄金水道”,“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让“雨林秘境”与世界无缝连接。传统产业在此焕发新生:普洱茶庄园引入区块链溯源,傣医药结合现代理疗打造康养品牌,热带水果通过AI分拣与冷链物流飞向全国。“我们拒绝牺牲生态的发展,而是让雨林的馈赠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惠及世界。”刀文说。

生活之趣:慢时光里的烟火诗行

“西双版纳的生活哲学,藏在‘慢’的艺术里。”刀文描述道,清晨的布朗山,茶农踩着露水走进古茶园,指尖抚过800年树龄的普洱茶树,晨露与茶香共舞;午后的傣家竹楼,吊脚楼下的阴影是天然空调,老茶人用火塘烤茶,茶汤在陶壶中舒展如舞蹈;傍晚的星光夜市,六国水上市场的灯火映红澜沧江,泰国冬阴功与傣族香茅草烤鱼的香气交织,游客穿着民族服饰在镜头前定格笑容。

在哈尼族的蘑菇房,主人会递上竹筒饭,用棕榈叶编出蚂蚱逗孩子;基诺族的大草房里,火塘边的“奇科”口弦声与迁徙故事一同流淌。“这里的‘慢’,是对生活的细细咀嚼。”刀文说,“你可以在告庄西双景的观景台看落日熔金,在曼听公园的长街宴上手抓美食,或是在野象谷观察象群嬉戏——每一刻都在提醒你,生命的美好,藏在时光的褶皱里。”

“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有一种生活叫云南’的深意。”刀文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澜沧江的涛声,在雨林深处久久回响。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选良

泼水节“狂美炫萌”的新解

“今年的泼水节,我们要让古老的水之狂欢既保留千年韵味,又跳动着时尚的脉搏。”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选良以“狂、美、炫、萌”四个维度解码泼水节的文化创新,仿佛为这场盛典绘制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

狂:水花飞溅的全民欢乐场

“当第一滴水花溅起,西双版纳便成了欢乐的海洋!”陈选良描绘道,“万人泼水广场上,傣族‘水官’手捧银壶,将清清泉水泼向象征吉祥的‘帕雅晚’神像,瞬间激起千万片晶莹的水花。游客与村民手持水枪、木桶、椰壳,在水幕中追逐嬉戏,笑声与水花齐飞,衣裤湿透的瞬间,唯有快乐在心底流淌。”这场不分国界的狂欢里,有孩童举着卡通水枪“突袭”父母,有老人用竹筒轻轻泼洒祝福,连澜沧江的浪花都在为这份热烈鼓掌——第6届澜沧江公开水域游泳抢渡赛即将举行,届时百名健儿劈波斩浪,岸边的欢呼声、锣鼓声、象脚鼓点,共同奏响夏日的狂欢交响曲。

夜幕降临,沙滩电音晚会将江畔变成了巨型舞池。霓虹灯带在江面勾勒出流动的光影,傣族歌手用傣语唱响改编版《赶摆场》,象脚鼓的厚重节拍与电子乐的动感旋律碰撞出奇妙的火花。陈选良继续描绘,在那篝火旁,穿汉服的姑娘将与戴缅甸隆基的游客共舞,江水倒映着闪烁的星空和舞动的身影。这就是泼水节的“狂”——无拘无束,全民共享,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密码。

美:传统与现代的视觉交响诗

“泼水节是流动的文化长卷,每一朵水花都是千年文明的涟漪。”陈选良展开活动手册,民族大游演的路线图上,12辆主题花车如移动的博物馆:傣族花车以水龙为核心,喷泉随音乐起伏,仿佛再现泼水节取水的神圣;哈尼族花车层层叠叠的梯田模型间,“摩批”(巫师)敲响铜铃,诉说着“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农耕智慧;基诺族花车中央的太阳鼓直径达3米,30名青年击鼓时,鼓点震动着大地,仿佛在讲述祖先迁徙的史诗。300人的游演方队中,既有银饰叮当的少数民族长者,也有穿着时尚的新市民,“主客共舞”的画面,正是西双版纳多元文化共生的生动写照。

谈及夜晚的“双灯奇观”,陈选良的语气柔和:“当万盏孔明灯腾空而起,整个夜空会变成流动的星河,灯影与星光交织,分不清是天上的星星落了下来,还是人间的心愿升了上去。而在澜沧江里,莲花状的水灯载着烛光顺流而下,形成一条璀璨的光带,宛如银河坠入江水,连江鱼都在光影中穿梭,仿佛在追逐千年的传说。”非遗的魅力渗透在每个细节:取水仪式上,少女们身着白色纱裙跪接山泉,银钵倒映着初升的月光;章哈剧传承人坐在竹楼前,用婉转的唱腔讲述雨林故事;傣族织锦与现代潮牌的跨界设计,让古老的孔雀纹、贝叶纹在卫衣、背包上重新绽放,传统与时尚在此刻完美融合。

炫:科技赋能的沉浸式奇幻体验

“当直升机从泼水现场上空掠过,当AR技术唤醒雨林里的精灵,千年民俗便插上了现代的翅膀。”陈选良透露的科技亮点令人期待:游客只需打开手机扫码,亚洲象“澜澜”、孔雀“娜娜”等“雨林精灵”就会跃然屏幕,它们会“漫步”在泼水广场,用虚拟的象鼻为游客“洒水”祝福;无人机编队将在夜空拼出“泼水节快乐”“吉祥如意”等光影图案,配合澜沧江上的全息投影水幕,《孔雀公主》的传说将在此重现。

传统竞技在科技加持下更显炫酷:龙舟赛的彩绘龙舟装上了LED灯带,夜航时船尾拖曳出七彩光带,宛如游龙;民俗斗鸡表演通过VR直播,让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感受现场的紧张刺激;“网络西双版纳泼水节”同步上线,全球网友可以在抖音话题泼向世界的祝福中上传泼水视频。“科技不是颠覆,而是让古老的狂欢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陈选良说。

萌:治愈系IP的破圈之旅

“谁说传统节日不能萌趣横生?这次,雨林里的‘小精灵’们要带着祝福‘出道’了!”陈选良展示着“雨林精灵”系列IP,亚洲象“澜澜”甩着圆滚滚的鼻子,胸前挂着写有“吉祥”的傣文彩带;孔雀“娜娜”的尾羽化作七彩光斑,头顶一朵盛开的缅桂花;还有鱼精“波波”,带着水滴形的头饰,仿佛刚从澜沧江跃出。这些萌宠形象不仅出现在海报、花车上,更化身成打卡点的立体雕塑——在民族大游演的起点,2米高的充气“澜澜”正扇动耳朵向游客打招呼,孩子们追着它跑,笑声清脆如银铃。

“我爱西双版纳”文创赶摆集市是萌趣的集中地:澜湄流域的设计师们将傣族剪纸、哈尼族刺绣、基诺族木雕等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美食区更是萌态百出:香蕉叶包裹的糯米饭捏成小象形状,椰子壳装的芒果冰沙插着孔雀羽毛形状的吸管,连傣族年糕“豪崩”都捏成蝴蝶模样。亲子手作区里,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棕榈叶编蚱蜢、用陶土制“澜澜”玩偶,传统文化的种子就悄悄在孩子们心中发芽。  

陈选良说,“四月的西双版纳,已备好最清澈的江水、最热烈的歌舞、最温暖的笑容,等待与您共赴这场‘象’往的狂欢,让水花飞溅的瞬间,成为您生命中最闪耀的记忆。”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胡向京

守护“诗与远方”的庄严承诺

面对游客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西双版纳州副州长胡向京以“三个关键词”亮出旅游治理的坚定承诺,彰显“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  

严治理:擦亮诚信金字招牌

“投诉量下降超50%,退货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这是我们交出的答卷。”胡向京副州长用数据说话:2024年,“30天无理由退货”服务覆盖全州98%商家,旅游投诉同比下降46.7%。他揭秘背后的“组合拳”——组建旅游警察支队、建立“红黑榜”制度、推行“先行赔付”机制,让“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无处遁形。  

优服务:细节之处见初心

“游客的每一句‘谢谢’,都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他细数暖心举措:在机场设立“旅居云南”服务驿站,提供多语种导览手册;在夜市设置“扫码识美食”系统,让傣味香茅草烤鱼、哈尼蘸水鸡的秘方触手可及;开通“旅游服务专线”,30秒响应游客需求。“我们要让游客感受到:在西双版纳,微笑是最通用的语言。”  

创未来:打造旅居目的地标杆

“旅居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把心安放在雨林。”胡向京描绘蓝图:年内将建成50个半山酒店、100个精品民宿集群,开发雨林瑜伽、非遗研学等深度体验项目。“我们正与携程、飞猪等平台合作,推出‘旅居护照’——游客集满10个打卡点印章,即可兑换雨林探秘之旅。”  

菩提帕沙民宿经理付敏

雨林秘境中的文化守望者

在众多媒体镜头中,一位身着傣族传统服饰的女士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西双版纳菩提帕沙品牌的主理人付敏,一名土生土长的版纳人、做茶人、更是将民宿变成“文化桥梁”的创业者。  

从“野丫头”到文化守望者

“神秘的雨林、江边的晨雾、山寨的炊烟,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付敏动情地说,小时候,她与小伙伴们摘野果、追孔雀、下河抓鱼的场景,成为她心底的“快乐种子”。  

“如何能让更多人感受这种快乐?”带着初心,付敏踏上了民宿创业之路。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远超预期——初涉民宿行业时,她连床单被套标准都不懂,却坚信“努力会有回报”。  

如今,菩提帕沙已成为游客心中的“雨林小家”,入选途家网推荐榜单,并斩获第九届全国黑松露奖民宿榜单TOP10第七名。  

以文化为魂打造“活态博物馆”

付敏把民宿打造成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载体。  

她亲自设计烧瓦片、用本地土壤烧制地砖,遍访古迹拓印壁画,甚至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砖砌院墙。民宿内,手工织锦窗帘、傣陶茶杯、百年古树茶,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对传统的尊重。  

2015年,付敏创办了西双版纳第一家私人当代美术馆,馆内藏品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成为游客的“精神栖息地”。

民宿提供雨林徒步、傣药采摘、古法制茶等体验项目,甚至邀请寨子里的村民担任“文化向导”。付敏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客人重新相信沉浸式旅行的意义。”  

根植西双版纳拥抱未来

站在第九届全国黑松露奖的领奖台上,付敏始终铭记这片土地的馈赠:“是寨子里的大爹教我分辨野生菌,是隔壁阿姐塞给我酸笋配方,是客人让我重新相信旅行。”  

她将西双版纳的发展机遇比作“菠萝蜜”——“挂在树干上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从高铁开通到星光夜市崛起,这片土地正以惊人的速度蝶变。  

“如果你也有民宿梦,这里的机会比雨林藤蔓还多。”付敏向全球创业者发出邀约:“像榕树一样,把根扎进这片土地,让枝叶自由拥抱天空。”

西双版纳,一个值得你“慢下来、静下来、住下来”的地方。

勐腊县关累镇勐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务叫

勐远村以“旅居研学+”撬动乡村振兴

勐腊县关累镇勐远村,坐拥“勐远仙境”4A级景区,溶洞奇观与傣族文化交相辉映。村党总支书记岩务叫以“旅居研学+”模式,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

“绿水青山是最大的财富。”岩务叫带领村民依托雨林资源,开发雨林徒步、溶洞探险等研学课程,将傣族文化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村民们化身“自然向导”,带领游客观察珍稀动植物,学习生态知识,年均增收超百万元。  

创新合作,共赢未来

引入专业机构后,勐远村与第三方合作打造特色研学产品。游客既能体验傣族传统手工艺制作,又能参与民族美食烹饪,深度感受文化魅力。2024年暑期研学活动吸引500多名学生,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乡村振兴,青春力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村庄注入活力。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增强,自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岩务叫表示:“未来,我们将深化研学项目,让生态与人文惠及更多百姓。”  

勐远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赋能。正如岩务叫所言:“雨林秘境与民族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西双版纳,一个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边疆村落。  

景洪市万景社区旅居居民于泽

景洪新市民在异乡感受“家”的温暖

来自北国的退休干部于泽,因一次西双版纳之旅,将家安在了“诗与远方”的南疆热带雨林。她组建“版纳冬韵乐团”,用音乐架起新老市民的情感桥梁。  

音乐为媒,文化交融

在万景社区湿地公园,于泽与各地音乐爱好者自发聚集,创作《版纳欢迎您》,将泼水节的热情融入旋律,荣获市级奖项。她带领乐团走进傣寨,用音乐宣传党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社区治理,共建共享

于泽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调解邻里纠纷、组织志愿服务,将异乡的“他乡”变为“故乡”。她感慨:“在这里,新老市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生活哲学:始于山水,终于烟火

于泽在社区开设“旅居文化课堂”,教居民制作傣陶、学跳孔雀舞。她说:“西双版纳的魅力,就在于让你在山水间找到生活的诗意。”  

于泽的故事,是无数旅居者在西双版纳的缩影。正如她所说:“这里有一种生活叫‘向往的幸福’。”

西双版纳,一个让心灵找到归宿的地方。  

泼洒幸福共赴“象”往之约

当刀文用傣语唱响《如意兴旺》,当陈选良诚邀游客共绘泼水节“狂美炫萌”画卷,当胡向京以“游客为本”的承诺筑牢保障防线,当付敏、岩务叫、于泽用自己亲身经历诉说着对西双版纳的无比感激和无限眷恋时,这场发布会已化作一封写给世界的情书,西双版纳正等着你来书写属于自己的“象”往故事。  

泼水节攻略:

4月10日:勐远村雨林科考之旅,探秘溶洞奇观;

12日:菩提帕沙山院将举办“雨林精灵”主题派对,游客可参与傣陶DIY、星空露营;

13日:傣族美食工坊开放日,亲手制作竹筒饭、酸笋鱼;

14日:万景社区文艺汇演,冬韵乐团专场演出;  

15日:联合“人民网”推出“非遗研学之旅”,探访古法造纸、织锦技艺;  

16日:社区美食节,品尝全国特色小吃;

必打卡:12日澜沧江“水陆空”灯光秀(无人机编队演绎孔雀开屏);  

最萌趣:曼阁水果市场旁的“雨林精灵”主题市集(限量版傣陶盲盒首发);

深度游:基诺山雨林徒步+普洱茶庄园私享品鉴(住进千年古茶树林)。

勐远仙境如何让世界慢下来?

在地球北纬21°神秘纬线上,藏着一个被《中国国家地理》盖章“99分奇迹”的秘境,这就是“地球时光胶囊”——勐远仙境。当都市人困在“996”的焦虑循环里,这片3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正以每秒32万个负氧离子的呼吸节奏,书写着"旅居云南"的新范式。

溶洞里的时光漫游

走进宝角牛洞的瞬间,两亿年前的海底化石在微光中苏醒。这些嵌在洞壁上的"地球日记",比任何历史课本都更震撼人心。恒温21℃的洞穴里,地下暗河叮咚作响,寄生花与大王花这对"活化石CP",竟在飞拉达攀岩的岩壁上玩起了"古今对话",让徒手攀爬的冒险者恍惚间与恐龙同行。

雨林疗愈的五感盛宴

住进花间苑·绿宝林酒店,推开窗就是傣族干栏式建筑与孔雀图腾的视觉盛宴。清晨的薄雾里,晨露在芭蕉叶上跳芭蕾,大象雕塑的长鼻仿佛正卷起一缕茶香。2024年新晋网红鲲龙国学健康谷更将疗愈美学推向极致——白色建筑群悬浮在雨林之上,像飘落的云朵,中傣医理疗的草本香与雨林独有的木质芬芳交织,连矿泉水都带着偏硅酸的微甜。

村寨里的千年对话

当贝叶经里的宝角牛传说遇上现代音乐疗愈会,当傣族百药园的秘方与院士题词在萤火虫夜游中相遇,勐远的时光开始折叠。在瑶寨学唱古老的祝酒歌,跟着傣族老师用贝叶制作雨林手账本,或者在星空下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述,每个毛孔都浸润着千年文明的智慧。

从门票到疗愈的蝶变魔法

五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卖门票的溶洞景点,如今却创造了“人均停留一周,消费破千”的奇迹。《野生厨房》《终极笔记》的镜头里,雨林穿越成了新时尚;城市高管们在这里找到了灵感。从溶洞探险到国学疗愈,从科考基地到艺术原乡,勐远用“热带雨林”"的魔法公式,把门票经济变成了时间经济。

未来已来的康养乌托邦

48亿投资正在绘制的蓝图里,恒温溶洞康疗基地将成为地球的养生馆,澜湄合作康养示范项目会让世界在这里对话。科学家们研究着雨林的生态密码,都市人享受着“5分钟吸氧、3小时探秘、7天重生”的全周期疗愈。正如上海游客李敏写道:"这里的每片叶子都在教我忘记时间。"

当全球开始追逐“慢生活”时,勐远仙境已把疗愈刻进了雨林的年轮。在这里,时间是可以触摸的雨林呼吸、可以聆听的溶洞私语、可以品尝的小分子甘泉。勐远仙境,正用两亿年的积淀告诉世界:真正的康养,是让灵魂与地球同频共振。

千年傣医药焕发时代新韵

澜沧江畔,傣药盈香;晨曦初绽,医光璀璨。2024年,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笔,以“弘扬傣药、护佑健康”为墨,在云岭大地书写了民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

一脉仁心,医改数据见真章

医院以“三驾马车”驱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门诊民族药处方率攀升至七成有余(74.64%),非药物民族医技术治疗率达17.08%,住院患者民族药使用率突破九成四(94.47%),民族医治疗率更达96.62%。这组数据如金石掷地,印证着傣医“简、便、廉、验”的独特魅力,更彰显医院在三级甲等民族医院创建中的卓越风姿。

薪火相传,专科建设谱新篇

这一年,医院以“国医双璧”铸就学科高峰:推拿科荣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玉腊波、岩温龙两位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花开并蒂,赵应红全国老药工工作室更获国家级立项。依托云南省傣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与云南省中医医院共建六大专家工作站,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傣医药学术沃土。

筑巢引凤,人才荟萃展宏图

医院以“雨林英才”计划为引,绘就人才集聚的“梧桐画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赵应红、云南省突贡专家马得宏领衔人才梯队;“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如新竹拔节,“雨林英才”似群芳竞艳。全年开展培训八期,培育师资29人,接收实习生335人,住培基地更如鲲鹏展翅,通过国家评审开启人才培养新纪元。

创新突破,科研转化结硕果

赵应红团队凭《傣医药特色制剂研发及诊疗技术创建与临床应用》荣膺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如金穗垂首。经典名方中试样品研发、傣药标准基源研究等三大课题并驾齐驱,更研发出傣药康养产品矩阵,让千年智慧绽放时代新姿。

医保赋能,产业振兴启新程

政策东风劲吹,傣医药迎来“黄金时代”:19个优势病种按疗效付费,门诊医保结算激增九成三(93.12%),制剂配制量翻倍增长(120.88%)。全年2492万元医技费用中,医保支付占比超八成六,如春风化雨滋养产业根基。

跨界融合,国际视野拓疆域

医院携手国有资本与水电巨头,打造“产学研”融合新范式:60种珍稀傣药在景洪水电厂落地生根,其中54种濒危物种重获新生。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等国际机构深化合作,让傣医药沿着“一带一路”香飘四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正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海纳百川的胸怀、勇立潮头的担当,践行着“让傣医药走向世界”的铮铮誓言。当傣家竹楼前的药香随江风远送,当标准化的脚步迈向国际,他们正用行动续写千年岐黄的璀璨新篇,在健康中国的征途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民族印记。

一片茶叶带火一座城揭秘勐海茶旅融合的流量密码

在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勐海,茶香与山水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正以“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姿态,书写着茶旅融合的壮丽篇章。这里,古茶山绵延成诗,茶庄园星罗棋布,一场关于生态、文化与经济的绿色变革,正在澜沧江畔徐徐展开。  

一脉茶香,串联山水诗意

勐海以“三张牌”战略为笔,绘就三条茶旅精品线路,串联起古茶山的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现代茶园康养游中,南糯山古茶园的苍翠与匠庐半山酒店的静谧相映成趣,游客可漫步茶园,体验“采青揉茶晒日光”的古法技艺,感受茶马古道的文明回响。茶工业探秘游则带领人们穿越时空,从勐海茶厂旧址的岁月沉淀,到产业园区的智能生产线,见证一片茶叶从枝头到茶杯的科技蜕变。而古茶山深度游更是一场心灵之旅,布朗山的原始秘境、老班章的万亩茶海、贺开的梯田茶韵,每一处皆是“望山见水忆乡愁”的绝佳注脚。  

文化为魂,激活千年基因

茶王节,这场延续十三载的盛典,是勐海茶文化的璀璨绽放。茶王赛上,匠人指尖翻飞,评选出“茶中状元”;民族歌舞与茶艺展演交织,演绎着“普洱茶之乡”的多民族风情。微电影、歌曲、书籍……勐海以多元艺术形式,将茶文化融入现代审美。夜幕降临,沙河小镇星光夜市灯火如昼,勐海烤鸡的香气与茶宴的醇厚弥漫街巷,游客在“一山一味”中品味舌尖上的茶乡。  

创新赋能,重塑产业生态

勐海以“数字+生态”重塑茶旅体验。中国勐海普洱茶数字博物馆运用AR、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探索茶文化奥秘;七子饼茶自驾线路串联起茶园与雨林,沿途的智慧驿站、生态停车场,彰显现代旅居的便捷与诗意。投资3.5亿元的南糯山村茶文化度假项目,则以匠庐半山酒店为标杆,打造“茶园里”的精品民宿集群,让游客枕云眠雾,体验采茶制茶的野趣。  

跨界融合,绘就富民画卷

茶旅融合的浪潮中,勐海探索出“茶企+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贺开村引入企业建设茶文化民宿,村民年均增收超3万元;班章村通过直播带货,单日销售额勇夺平台亚军,让古树茶走出深山。2023年,南糯山村接待旅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8000万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勐海,正以茶为媒,将一片茶叶的传奇,谱写成世界旅游名城的华彩乐章。

文旅赋能、创新驱动景洪市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

当北国冰封雪飘,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棕榈树仍摇曳着热带风情。这座拥有“中国最美绿色休闲旅游名城”美誉的城市,正以独特的地理禀赋与政策创新,书写着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景洪市新建商品房省外购买占比达80%,房价涨幅15%,市场热度与理性发展并存。

政策护航筑牢房地产市场根基

作为知名旅居城市,景洪深知“稳市场”是发展的首要前提。今年3月,西双版纳州委书记朱家伟“一楼一策”的调研指示,化作精准落地的政策组合拳——预售资金监管比例提升至100%,七层以下项目封顶预售、十八层以上完成50%工程量方可入市,让“保交楼”从民生承诺转化为安居保障。

高端康养项目试行现房销售,普通住宅保留预售但收紧监管,既防范期房风险又避免供给断层。

旧城改造与新区规划同步破题,滨江板块的康养用地科学配比,使省外购房比例从峰值回落至70%,本地刚需市场在“以旧换新”政策中苏醒;架空层新规释放20%公共空间,容积率计算规则的优化让社区更具呼吸感,这些“细节革命”彰显着城市治理的温度。

当预售制度革新让高端项目现房占比突破40%,交付纠纷锐减62%,景洪用制度创新筑牢了市场信任的基石。

文旅赋能推动产业升级振翅高飞

从“卖房子”到“卖生活方式”,景洪的房地产转型始终与文旅深度融合。勐巴拉温泉小镇的傣医诊疗中心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专家为异乡客把脉问诊,10%计容面积的强制配建,让康养服务成为住宅的“标准配置”;雨林时光悦庭将傣医药体验、星空露营融入社区,销售额环比增长45%。当90㎡以下适老化户型占比提升至65%,阳台、车位计算规则的优化让空间更贴合旅居需求,景洪的房子已成为诗与远方的载体。

政策东风助力业态升级,50个半山酒店集群的规划勾勒出“文旅+地产”的新图景。菩提帕沙民宿私人定制的旅居空间斩获全国民宿TOP10,30%的溢价率书写着文化赋能的价值传奇;榕林时光的傣陶工坊里,游客亲手制作的陶器成为精装房标配,非遗研学课程吸引200余组外地客户,销售额同比激增50%,如勐远村将溶洞探险课程与住宅销售绑定,实现“购房+研学”双收益。当文旅康养产业占GDP比重跃升至22.3%,景洪证明:最好的建筑是让文化可触摸、让生活有温度。

品质为魂“好房子”的景洪注解

在景洪,“好房子”有三重注解:安全、生态与文化。住建部标准的本土化实践中,20个绿色建筑认证项目,装配式建筑占比达30%,雨林时光悦庭的全屋智能系统与雨水回收系统,让“国家康养住宅示范项目”实至名归;光伏幕墙与地源热泵在零碳社区试点中协同发力,预计2026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绿色发展的基因融入建筑血脉。

文化赋能让社区成为活的博物馆。万景社区的冬韵乐团年均举办200场民俗活动,傣陶茶具、私人美术馆成为社区标配,40%的归属感提升率,让旅居者真正找到“第二故乡”。适老化改造覆盖70%的新建小区,85%的社区医疗覆盖率、无障碍公交专线与2100个充电桩,构建起全龄友好的生活圈。当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承载情感与记忆的容器,景洪重新定义了人居价值的内涵。

创新驱动在数智浪潮中勇立潮头

创新是景洪发展的永恒主题。磨憨口岸的“跨境地产服务中心”里,数字人民币5分钟完成跨境划转,东南亚购房者激增120%,中老铁路跨境旅游专列的汽笛声,奏响“一带一路”的合作乐章;金融政策精准滴灌,二套房首付降至20%、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至账户余额20倍,5000户改善型家庭迎来置业春天;带押过户政策让二手房交易成本降低30%,30万㎡闲置商业物业变身旅居公寓,存量市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数字科技为城市发展插上翅膀。“一部手机游云南”构建智慧服务网络,高空抛物监测系统守护社区安全,2.3亿打造的数字孪生城市让规划更精细,80%乡村实现5G覆盖,“元宇宙雨林”的蓝图正在变为现实。当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景洪在跨境合作与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行稳致远渐进式改革的景洪智慧

在发展的路上,景洪始终保持清醒。住建、金融、税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织就监管网络,去年127起违规销售案件的查处彰显治理决心;信用修复机制为整改企业解除融资限制,50%保证金的返还助力行业“软着陆”,刚柔并济的政策设计为市场留足弹性空间。现房销售的“渐进式改革”避免了供给冲击,供需动态调节的“组合拳”激活存量市场,这种“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智慧,让景洪在市场波动中持续稳健前行。

站在中老铁路延伸的新起点,景洪的未来令人憧憬:今年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48.4万㎡、同比增长3.6%的“开门红”,预示着“政策托底—需求释放—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十四五”末千亿房地产投资、30%旅居人口占比的目标,勾勒出城市能级跃升的轨迹。当傣医药康养实验室落地、磨憨国际物流港崛起,这座雨林明珠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为边疆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景洪范式”。(杨邵灵 图片摄影:赵嘉)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