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3-12
□ 本报记者 王进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两会各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是记者们最期待的主场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代表团开放日格外引人瞩目。
3月7日上午四川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吸引了116家中外媒体200余名记者报名参加,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到中午,持续了近3个半小时。审议发言环节代表们争先恐后、气氛热烈,媒体开放环节记者问得专业、代表答得精彩,把四川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表示,四川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策源地,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家乡。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四川以农业改革破题起步,逐步从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发展成为西部经济重要引擎,从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发展成为国家南向西向开放门户。这一切靠的就是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
“四川省两会确定了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的目标,同时也明确了科技、产业、民生各方面预期目标,这是充分考虑了稳增长、惠民生、优结构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实现这些目标有很多挑战,需要跳起摸高。”四川省省长施小琳表示,为实现今年目标,四川省将重点推进的三方面工作:一是从服务融入国家战略上发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二是从全方位扩大内需上发力,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三是从优化环境“稳企兴业”上发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新活力。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20年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董卫民表示,5年来,四川省与重庆市以“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共同跑出了积厚成势、整体跃升的强劲势头。其中,“一体化”和“高质量”是双方密切合作的关键词,也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抓手。四川省将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求“三个突破”,即在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求突破、在畅通经济循环上求突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求突破,力争到今年底实现两地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突破1.7万亿元、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先进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今年两地规划共建3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7万亿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持续推动成渝地区与国际市场“双向奔赴”……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表示,成都市将与重庆市共同谋划布局一批互惠程度高、辐射效应大的项目,加快推动新出台的3个合作方案、新签署的5个合作协议落地见效,项目化、清单化、可视化推动双核联动联建走深走实。
王凤朝介绍说,当前成都正加快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此,成都将加快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形成更强发展合力。
攀枝花市是诞生于三线时期的英雄城市,也是全国唯一的市级共同富裕试验区。全国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委书记吴群刚详细介绍了攀枝花通过“一大一小抓共富”的工作思路,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所谓“大”,就是扩大总量,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攀枝花市按照四川省委“四化同步”的部署,改造提升钒钛、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关键信息、低空经济、氢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起具有攀枝花特色的9圈21链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共富的经济基础。所谓“小”,就是“民生无小事”,缩小收入、城乡、地区三大差距,在协调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攀枝花市着力平衡好发展和共享的关系,大力推进以城带乡、以工带农、以先富带后富,通过“托底、提低、扩中”等专项行动,让不同人群分享发展成果。2024年底,攀枝花全市范围内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土,四川省医学科学院、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正林表示,近年来四川省以科技创新为基、以制度变革为翼、以服务民生为要,在科技创新领域引领产业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四川省研制出自主可控的国产高性能DCU芯片,先后发布“天行者1号”“贡嘎2号”等人形机器人整机原型机,去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增长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