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

纳入医保,中医“修心”:共治“一老一小”心理健康问题

——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张其成

来源:作者:时间:2025-03-10

□ 本报记者 明慧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心理健康工作,是国家层面对全民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

而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张其成长期关注的焦点。

去年参加全国两会时,张其成就曾建议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对家长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并建议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就医负担。

作为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执行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张其成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除了谈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有抑郁和焦虑的问题,还谈到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并建议将“一老一小”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保,同时建议充分发挥中医文化“修心”作用,促进“一老一小”心身健康。

对“一老一小”心理危机救助存在两大问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显示,14~18岁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焦虑障碍检出率为19.5%。心理问题导致青少年学业困难、社交障碍甚至自伤行为,成年后慢性心理疾病风险增加3~5倍(WHO研究)。

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日渐凸显。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蓝皮书显示,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中国老龄协会报告指出,约30%的老年人存在明显孤独恐惧,空巢独居老人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老年人慢性病恶化与失能风险增多,加剧家庭照料负担和医疗支出。

张其成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甚为担忧。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保覆盖不足是对青少年及老年人心理危机救助的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约10个省区市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现行国家医保目录(2023版)仅覆盖“心理治疗”(限精神科医师操作),且需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疾病诊断,多限二级以上医院。青少年高发的“抑郁症”“焦虑症”等若经医院确诊,心理治疗费用可部分报销,但报销比例低(通常30%~50%),且多数地区限三甲医院,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引起的普通心理咨询未纳入医保。老年人常用的心理咨询、社区干预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对青少年及老年人心理危机救助的另一个问题是服务可及性低。张其成对本报记者说,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比例约1:4000,远低于1∶500的国际标准(教育部数据)。一线城市心理咨询市场均价300元~800元/小时,一个疗程(8~12次)费用约2万元~4万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调查指出,仅15%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患者接受过专业干预,多数因费用高、病耻感放弃治疗。中国老年心理健康蓝皮书(2023年)显示,老年人自身对心智的衰老缺乏接受认知,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强烈,仅20%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救助老年人心理危机的资源,老年人获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更困难。

建议“一老一小”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保

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如何破解?对此,张其成建议,将青少年和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目前全国已有少数省市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如2024年9月海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通知》,并对‘心理咨询’医疗服务项目内涵、价格等进行规范。建议此政策在全国各省市推广实施。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机制,加强对高危学生的筛查与干预,及时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张其成说,将老年人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及治疗项目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保障机制,实行分级报销:社区医院报销比例提高至80%,三甲医院报销60%,鼓励基层首诊。对农村和低收入老人实行“零自付”专项补贴。加大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社区卫生中心、中医医院增设“老年心理服务站”,纳入医保定点单位。

此外,张其成还建议将数字心身健康服务纳入医保。“通过数字平台整合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医院的联动资源,鼓励基层医疗机构采购数字化工具,实现救助青少年、老年人心理危机的快速响应。将符合条件的在线心理评估、AI辅助干预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加大‘一老一小’情绪价值科技研发的基础研究,发展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在‘一老一小’情志干预中的应用,研发‘心灵陪伴机器人’。”张其成说。

用中医文化的“修心”促“一老一小”心身健康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其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多发是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与唯分数论也较为严重,尤其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为此,他建议,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营养品”,也是疗愈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

“‘修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提升生命健康、道德、智慧的境界。”张其成表示,儒家强调“正心”,道家强调“清心”,佛家强调“明心”,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三家“修心”精华,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一套“养心”“调心”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实践经验。中医的“修心”不仅涉及心理层面,还强调心与身的整体关联。中医文化在“修心”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这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又是中医文化自古以来守护中国人心身健康的法宝,对促进“一老一小”的心身健康具有很好的作用。但目前对中医文化“修心—养心—调心”的理论重视不够,资源挖掘不足,方法应用不广。

那么,在促进“一老一小”心身健康发展方面,中医文化的“修心”将如何发挥作用?

张其成对本报记者说,首先要挖掘中医文化“修心”资源,梳理《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中的“养心—调心”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情志”医学的资源。中医文化的“修心”优势集中体现在以“情志”为轴心,说明了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脏腑功能,起到防御疾病与维护健康的作用。但是,情志过激超过人体正常限度,就可能伤及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发生。“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温寒,和喜怒者也……五脏不受邪矣”。

其次要宣传中医文化“修心”原理,提高“一老一小”心理健康素养。张其成建议,通过各种线上与线下渠道,宣传中医文化“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理念,让“一老一小”通过中医“修心”,做到志意和顺、身心宁静、安定乐观、不为物累、用心有度、顺应天时,达到阴以致刚、阳以起柔、阴阳平和、刚柔相济的状态。

再次要普及中医文化“修心”方法。张其成认为,中医养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导引”、精气神“三调”以及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尤其是通过调形调息达到静心安神的方法,对促进“一老一小”心理健康作用明显,应该加以总结提炼,使之标准化、简单化,在“一老一小”人群中逐步加以推广。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