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聚焦共同富裕 浙江开启“实干篇章”

——专访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柳裕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2-28

□本报记者荆文娜

人勤春来早。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浙江新春第一会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展开。

新春第一会,为全年发展定基调、划重点、指方向,具有“风向标”意义。浙江新春第一会聚焦共同富裕,释放出哪些信号?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首轮实施方案即将到期之际,还可以通过哪些真抓实干向目标冲刺?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柳裕。

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担当

“新春第一会既是各地新一年工作开局起步的‘动员令’,也是新一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陈柳裕表示,浙江省新春第一会聚焦共同富裕,为2025年工作锚定方向、凝聚共识,释放出了共同富裕实践的多重鲜明信号。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没有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为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提供物质支撑。

陈柳裕分析,浙江在新春第一会上,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部署了“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强力推进‘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发展“硬核”举措。“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浙江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担当,持续巩固经济稳进向好态势,牢牢夯实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支撑。”

——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共同富裕。

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瓶颈、塑造竞争优势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动能。近期,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诸多浙江科技创新公司火爆出圈,杭州“六小龙”声名鹊起,其底层逻辑正是科技创新。

今年浙江在新春第一会上部署的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中,第一项任务便是科技创新——要在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做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可以说,共同富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引领保障,浙江努力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共富动能,精准把握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关键。”陈柳裕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了人民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

陈柳裕向本报记者表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中,必须体现在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全过程、各方面。浙江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出持续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陈柳裕认为,共同富裕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浙江以人民为中心绘就共富的民生画卷,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求真务实”当好共富“示范生”还需做好做足“三篇文章”

民营企业中流砥柱作用凸显大项目布局夯实共富“家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

浙江到了交阶段性答卷的时候。参加新春第一会不少代表的表态发言聚焦在“落实”二字上,更多强调“干什么”“怎么干”。

21年前的2004年1月29日,同样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新年第一次专题学习会上为全省党员干部送出四副春联,这四副春联的横批都是四个大字“求真务实”。这也成为今年浙江省新春第一会上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求真务实”上还需做足哪些文章?

“求真务实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扎实作风。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冲刺阶段,浙江需要继续奋发有为、实干争先,既巩固现有的共富成果,又直面共富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破解发展瓶颈,做好做足务实效、出实招、动真格的文章。”陈柳裕向本报记者坦言。

做足“加快浙江发展务实效”的文章,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陈柳裕分析,当前浙江的发展,一方面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01万亿元,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在全国第4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效显著;另一方面,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短板、弱项依然存在。因此,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交阶段性答卷的时候,更加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比如,在发展的动力支撑上,应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三个强省”建设;又如,在发展的路径抓手上,应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双一流196”、高校基础设施提质等重大工程。

做足“为民谋利出实招”的文章,则体现在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当前,浙江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在缩小‘三大差距’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山区海岛和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急难愁盼’问题还比较突出。”陈柳裕坦言,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交阶段性答卷的时候,必须以实打实的举措和成效、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应继续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聚焦山区海岛县、聚焦农村农民,深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公共服务“七优享”等工程,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缩小“三大差距”,让共富成果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做足“狠抓工作落实动真格”的文章,还需聚焦改革创新的重点难点。当前,浙江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成长的烦恼”,而破解这些新的“成长烦恼”,既是发展命题,也是创新问题,更是改革考题。陈柳裕强调,“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交阶段性答卷的时候,必须强化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狠抓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应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积极推进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以忠诚干、务实干、担当干、创新干、团结干、廉洁干的作风,一体推进重点任务、重点工作、重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绩实效。”

连日来,最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热度不减。参加座谈会的民营企业家阵容,让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再次站在聚光灯下。

有评论称,参加座谈会的浙商呈现“6789”的组合——“60后”有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虞仁荣;“70后”有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应民;“80后”有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90后”有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等。他们不仅在年龄上体现了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充满活力的代际传承,而且也从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展现了浙江民营经济的百花齐放与齐头并进。

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省经营主体达1095.2万户、增长5.9%,其中企业380.8万户;新增“雄鹰”企业50家、上市公司2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8家。

作为中流砥柱的上规模民营企业表现突出。浙江省工商联十二届四次执委会议发布的《2024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报告》中,全省入围的上规模民营企业覆盖了19个门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三大行业,分别约占总量的55.39%、21.88%和10.82%。

陈柳裕表示,民营经济为夯实共富“家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浙江2025年第一季度1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不仅展现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还凸显了浙江在共富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从项目布局和投资结构来看,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力,筑牢共富的基底。在150个重大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占73%(110个),基础设施类占27%(40个)。这种“三七开”的结构既展现了浙江坚定不移打造“产业强省”的战略定力,又突出了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民生导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非常注重发挥大项目的富民效应。”陈柳裕举例说,比如,总投资438亿元的浙江温州苍南三澳核电二期项目,不仅能带动当地形成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其配套建设的绿能小镇还将激活周边渔村的餐饮、物流等服务业,进而为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这种项目带动就业的富民布局,正是浙江‘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

二是创新要素向山区海岛加强配置,补足共富的短板。陈柳裕介绍,这次开工的项目中,23个项目布局在山区海岛县,占总量的15.3%,总投资759.4亿元,其中不乏微机电传感器、石化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项目。“这种直接抢占先进制造新赛道的生产力布局策略,为山区海岛县‘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比如,在浙江舟山海岛布局了一批诸如海上风电、石化新材料、氢能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项目,必将为当地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夯实底座。

三是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富民深度融合,激发共富的新动能。据了解,这次开工项目中,新质生产力项目占37%(计55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陈柳裕表示,这些项目不仅能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将通过创新要素的普惠共享,为共同富裕开辟新路径。比如,浙江衢州智能传感器产业化项目不仅能助力突破在微机电传感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还将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3000人就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富民,既能提升浙江经济的创新能级,又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山区海岛群众,必将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