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2-26
□本报记者程晖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对文件进行了解读。
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
韩文秀介绍,过去一年,“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大豆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稳中有增,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进一步缩小到2.34: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韩文秀谈道,中央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两个持续”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四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韩文秀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中央一号文件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既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今年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扛稳责任,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慎终如始做好监测帮扶工作。”韩文秀表示。
在防止返贫致贫方面,中央一号文件重点部署了几方面工作。一是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二是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对脱贫攻坚以来国家投入的较大规模资产,要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三是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要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当前正在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进行总体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帮扶政策分类优化完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振农产品价格、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也有着实实在在的举措。祝卫东说,从近期市场走势看,主要农产品价格趋稳,市场预期有所好转。中央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统筹部署乡村建设治理重点任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改善农村民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中央一号文件统筹部署乡村建设和治理重点任务,着力推动乡村面貌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祝卫东说。
一是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当前,我国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乡村人口持续减少,村庄格局加速演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1985年至今的40年里,我国自然村数量减少约150万个,行政村数量减少近50万个。
乡村建设不能平均用力。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和优先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要强化规划引领,有规划乡村建设才有章法,避免乱建违建,但这不是说让村村都去编规划,有需要的就编,没有需要的可以不编,在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引导或者出台通则式管理规定,让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民群众上学看病、养老抚幼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教育方面,重点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全面加强农村学生营养餐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医疗方面,重点是推动医疗卫生人员和服务下沉,办好中心乡镇卫生院,让农民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对于那些连续参保基本医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通过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来给予一定激励,让参保的农民得到实惠。
三是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手段和方式,提高治理效能,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四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安宁。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形势下,粮食丰产丰收为稳物价、稳民心、稳大局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中央政策是明确的,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决不能因为粮食价格一时低迷,就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了。”韩文秀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一是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转到大面积提单产上,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确保今年粮食继续稳产丰产。
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要害是种子。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同时,要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
三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主食,还要保副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吃得更加健康、更有营养。
对如何规范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祝卫东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通过承包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尽管我国耕地数量连续净增加,但一些地方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的问题仍时有发生。韩文秀谈道,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重点做了几方面部署。一是严守耕地数量。二是提升耕地质量。三是管住耕地用途。
从两个方面入手拓宽增收渠道
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收势头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和压力。从收入来源看,2024年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到农民收入的33.9%和42.4%,是农民收入的大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部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着力发展富民产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群众挑上致富的“金扁担”。
二是着力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增收。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强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要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确保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和收入稳中有增。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要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转,依法纠治各类欠薪问题。
“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的关键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农村要素活力,让农民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祝卫东说,重点是完善“三块地”的管理制度。
第一块地是承包地。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
第二块地是宅基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这方面要严格遵照执行,扎实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房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要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基本权益。“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两条政策底线必须守住、不能突破。”祝卫东说。
第三块地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去年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已经到期,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下一步改革举措,重点是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