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11部门联手推动铜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张洽棠时间:2025-02-14

本报记者张洽棠

铜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我国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但与此同时,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凸显。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充分发挥我国铜产业基础好、市场规模大等优势,加快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实基础。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原料保障方面,力争国内铜矿资源量增长5%~10%,再生铜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方面,突破一批铜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关键工艺和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升级方面,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展望2035年,形成产业结构合理、技术创新水平高、质量效益好、全球竞争力强的发展格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主要从五个方面部署了12项具体措施:

——强化国内原料保障基础。

我国铜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资源禀赋不佳,难以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应用需求,亟需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高值利用,扩大新一轮找矿突破成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信心、拉动有效投资,不断提升原料保障能力。对此,《实施方案》主要提出3项措施,即推动国内增储上产、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强化二次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国铜冶炼、中低端铜加工材产能扩张较快,企业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对此,《实施方案》提出促进铜冶炼有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质企业等3项措施。

其中,《实施方案》明确,依托江西鹰潭铜基新材料、安徽铜陵先进结构材料(铜基新材料)、福建上杭绿色金铜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的转型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我国铜产业创新发展机制尚不健全,上下游协同创新效能有待提升,复杂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用高性能铜合金材料供给能力有待提升等情况,《实施方案》提出2项措施,一是完善创新体系。研究建立铜产业创新中心,鼓励铜产业集聚区采取多种形式建设铜基新材料中试平台,支持铜资源开发、生产应用、测试评价等相关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产业工人、技术骨干、创新团队。

二是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绿色低碳智能采选、低品位难选矿高效选矿等矿山采选技术攻关,开展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研制新一代连铸连轧精密铜管生产线、压延铜箔轧机、气垫式退火炉等关键装备。

——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目前,我国铜产业绿色发展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低,矿山尾矿、冶炼过程产生的烟灰和重金属废渣等处理难度大,工艺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不足。对此,《实施方案》提出2项措施。一是支持绿色化改造升级。具体内容包括,建设一批达到环保绩效A级水平的标杆企业,加强铜冶炼领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无害化处理含砷冶炼渣、烟灰等固体废物,建设一批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推广一批节能低碳技术等。二是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具体内容包括,推动铜矿山、冶炼、加工企业开展基础网络、基础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改造升级,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智能矿山、工厂和典型应用场景,大力推动人工智能(AI)技术与铜行业的融合应用。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铜产业项目开发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仍需进一步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对此,《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国际投资合作、提升对外贸易合作水平等2项措施。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