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2-07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邵鹏璐
2024年12月4日,春节正式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我国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今年各地的非遗庆祝活动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彩。同时,随着各地对烟花爆竹燃放等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一朵朵烟花盛开,让这份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期盼的年俗继续绽放。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远不止于表面的热闹和喜庆,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各地的烟花爆竹表演不仅吸引了无数国内游客,也成为海外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平衡“禁”与“放”是门技术活
在不少人的记忆中,烟花爆竹声是春节的标配,象征着浓厚的“年味”。近年来,围绕燃放烟花爆竹的探讨甚多,涉及政策法规、安全环保、文化价值等多个层面,深刻反映了社会对于传统习俗与现代城市管理之间平衡关系的深入思考。在过去的2023年和2024年,多地对“全面禁燃、禁售烟花爆竹”政策进行了调整与松绑。
近日,艾媒智库联合草莓派网民行为调查与计算分析系统,开展主题为“中国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消费行为洞察调研”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超七成的消费者愿意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其中,有67.67%的消费者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能够营造节日氛围,60.90%的消费者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习俗。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对烟花消费的意愿较为强烈。对于燃放的时间和地点,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可以设立专门的燃放点或可在郊区等空旷地区燃放,而48.84%的消费者认为可以在除夕、正月初一等特定时间燃放。
为回应消费者的合理关切,今年多地宣布实施“以限代禁”政策,官宣可燃放烟花爆竹。例如,辽宁丹东发布《关于2025年烟花爆竹燃放管控的通告》,“云南发布”公布2025昆明烟花爆竹燃放时间,山东东营、滨州等城市允许在特定时间燃放,但限制燃放种类……2025年,全国多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烟花爆竹燃放政策,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河南等地的一些地区均明确表示,2025年将允许有序、限时或在限定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同时加强了对燃放行为的管理和引导。一系列“以限代禁”政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点赞。
“堵不如疏,‘以限代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文化传承与安全环保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保留过年的传统‘年味’,还能确保安全环保得到切实保障。”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关部门可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在元旦、春节等法定节假日期间,明确规定烟花爆竹的限时有序燃放区域和时间,并设立专门的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点。
烟炮“点燃”国内国际双循环
早在2024年初的中国农历春节期间,不少英国市民在伦敦街头玩“摔炮”的视频,就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收获了网友的大量点赞。
2024年底,德国烟花开售首日,柏林一些超市还未开业,就有人排队准备抢购烟花。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24年末发布的数据,2024年德国烟花进口量再度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德国进口烟花爆竹中有99%来自中国。
在国际市场上成功“出圈”,反映出我国烟花爆竹在海外市场的强劲需求。业内人士认为,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品种、迭代更新快以及价格优势等是我国烟花热销海外的关键因素。
我国烟花爆竹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跨境电商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烟花爆竹跨境电商进出口金额为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这一增长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合作和经济发展,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世界烟花看中国,中国烟花看浏阳。2024年,“中国花炮之乡”湖南浏阳的烟花爆竹产业出口额达到65.8亿元,同比增长24.9%。1400多年前,浏阳人李畋发明了爆竹,自此烟花爆竹的制作工艺在湘赣一带传承。而今,湖南的浏阳、醴陵和江西的上栗、万载,成为“中国烟花爆竹之乡”。数据显示,这4座城市的烟花产量约占我国烟花行业总产量的80%以上。当前,我国在全球烟花制造、出口以及消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我国烟花出口占世界出口份额约90%,其中近70%都来自湖南浏阳。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浏阳共有431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其中具备燃放资质的企业有66家。该产业集群也带动了超过30万人次的从业人员。
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花生产地之一,近年来,浏阳将烟花与文旅相结合,旅游规模大幅提升。据报道,2023年2月以来,浏阳共开展73场创意焰火燃放活动,累计吸引游客逾450万人次,拉动文旅消费超150亿元,单场活动拉动消费逾2000万元。据统计,2023年浏阳焰火燃放企业共执行了1500多场国内外焰火燃放活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以上。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烟花爆竹产业与文旅产业正深度融合,通过举办大型烟花表演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有力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8.25%的消费者观看过烟花表演,21.75%的消费者没有观看过,春节和元宵节是消费者观看烟花表演占比较高的场景。烟花表演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传统节日等特定场景下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消费需求。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可继续强化烟花表演在传统节日的推广和创新,提升消费者的观赏体验。“烟花+文旅”模式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硕果,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它既弘扬了中国传统烟花文化的精髓,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深远意义。
高科技为年味注入新活力
近期,包括湖南浏阳、上海、天津在内的多个地区纷纷上演大型焰火表演。为了确保安全与环保,今年的烟花爆竹表演采用了高科技手段,结合了声、光、电等多种元素,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严格的安全措施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从现场视频看,不少演出将烟花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创造出颇为震撼的视觉景观,江苏无锡拈花湾景区烟花的视频更是火遍了海内外,网友纷纷评论:“中国的烟花表演已经在NextLevel(更高境界)了。”高科技的助力正从烟花编排、表达方式、点火技术等多个方面重塑焰火表演。
近年来,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逐渐成为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4年春节,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已成为空中“顶流”,同时收获了一个别称——“赛博烟花”。今年春节期间,“赛博烟花”也为新春增添喜庆氛围。
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背后,是多个专业领域的技术融合,包括单机控制技术、集群控制技术、航线规划技术、定位技术、通信技术等。在设计环节,设计师将线状的图案转换为点状图,每个点对应一架无人机,通过编程提前规划好每架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在表演前,工作人员会将精心设计的飞行轨迹和动作程序输入到控制系统中。表演时,控制系统就像一个指挥官,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向每架无人机发送指令,让它们能够协同配合,按照预定轨迹飞行,从而组成各种图案和造型。
要完成一场精彩的表演,不仅需无人机自身技术过硬,还离不开地面站等的配合。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秘书长庞伟介绍,我国5G等先进通信技术为无人机表演提供了有力支撑。在5G技术的帮助下,无人机之间、无人机与地面之间的通信时延不超过10毫秒,确保指令能够被迅速传达。此外,表演现场还会配备基准站,让无人机的定位更加精准。
随着技术进步,如今无人机编队不仅可以展示静态的3D立体图像,还能够呈现动态视觉效果。
业内人士表示,电子烟花、赛博烟花的强势崛起成为春节的一抹独特亮色,它打破传统,即便不点燃明火,也能让春节的“年味”扑面而来,为文旅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全新活力,让人们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消费者的观念也在逐步升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5.22%的消费者表示愿意燃放电子烟花,而24.78%的消费者则持反对态度。这一数据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对电子烟花的接受度较高。然而,仍有部分消费者认为电子烟花存在声音效果不够逼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购买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艾媒咨询分析师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以限代禁”的政策,加强监督引导工作,确保烟花爆竹的安全燃放,并保证其质量和性价比。
同时,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七成的消费者支持赛博烟花替代传统烟花爆竹,他们认为赛博烟花的视觉观赏性强、具有科技感,且安全环保。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与传统烟花相比,赛博烟花以其观赏性高、科技感强、安全环保等特点,成为传统烟花的理想替代品。它不仅能够保持传统鞭炮带来的节日氛围,还能有效避免传统烟花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相关企业应当把握这一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烟花+文旅”模式,引领文旅融合新风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六成消费者认为赛博烟花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打造特色旅游活动与节庆品牌,从而拉动文旅消费。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烟花+文旅”模式,深挖烟花文化内涵,传承与创新并重,有利于持续提升品牌力和影响力。烟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为了让传统佳节在新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以限代禁”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烟花爆竹生产商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行创新转型;普通民众也应主动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春节既保留浓厚的传统年味,又符合现代社会的安全和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