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2-07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荆文娜
“要说新农村建设,这几年西岭村做得不错,可以去看看。”循着和亲戚朋友们聊天时捕捉到的“线索”,大年初六,记者来到了距离山西省阳泉市高新区十多公里的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
“冠以人文之村,首称正德淳风。耕读为本,孝亲睦邻以滋大;忠义乃节,报国效民而弘仁……”一进村,记者就被村口墙壁上刻着的《西岭赋》吸引。做功课后方知,西岭村属于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口的《西岭赋》则彰显着这一传统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
“乡村兴旺了,国家才会更加兴旺。”一位来自西岭并参与该村改造的阳泉市退休干部告诉记者,西岭的乡村振兴,做了三篇文章——修整完善中国传统村落、建设西岭农民公园、弘扬中国传统“和”文化,这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按照“两山”理论,西岭村把村民致富的主要产业确定为旅游产业,以旅游产业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民居资产,开饭店、办民宿;盘活土地资产,变种粮为种菜,以此来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锚定目标后,村庄亟待改头换面。上述退休老干部向记者介绍,旧村改造,从2000年开始。西岭村实施“五改一绿化”工程,建设“农家庭院”。按照“村容村貌不变,引进城市先进基础设施”的思路,西岭村全面进行了“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暖”和植树造林绿化工程,村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现了村中有林、林中有村的新村貌。如此高的森林覆盖率,在山城阳泉并不多见。
“改造工程中,厕所污水地下管道铺设工程推进难度很大,而最难的还是户户门前石坝建设工程,有的三米五米,有的十几米,不仅投资多,而且拆迁难。”这位退休干部对记者讲述,“过去家家户户门前有旱厕、猪圈、煤堆、粪堆、垃圾堆,现在进行旧村改造,要拆除这些几百年来留下的东西,改变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村民一时还真不太能接受。阻力大,矛盾多,不过村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咬着牙硬是坚持了下来。”
上述退休干部自信地说,“通过旧村改造,农家庭院完全可以与城市房屋相媲美。吃水不用担,取暖不用炭,做饭不用煤,如厕不出院。原来门前的旱厕、猪圈已成为历史;原来门前的‘三堆’——煤堆、粪堆、垃圾堆,如今变成了‘三园’——菜园、花园、果园,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记者看到,如今的西岭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的石砖路干净平整,山坡上错落有致的房屋,既有传统的窑洞,也有新建的平房。窑洞的拱形门窗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表达,而新式房屋则展现了现代乡村的活力与时尚。
“近年来,我们还重点打造了以‘和’文化为主题的农民公园,不久后西岭将举办农民公园开园仪式,让游人感受西岭村的生态之美、乡愁之美、园林之美、悠闲之美、和谐之美,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蹚出一条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西岭路径’。”这位退休干部也坦言,西岭村的旅游产业目前仍处于建设和完善中,短期内还不能为村民带来明显的实惠。“当前要重点扶持存栏20万只蛋鸡的省级龙头企业东旺养殖,大力扶持上亿产值的中嘉磨料磨具出口企业。目前两家企业就业人员达到208人,其中本村劳动力69人全部得到安置。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我们的目标是,经过努力,使西岭形成‘一二三产统筹,文旅研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