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杨邵灵 赵嘉时间:2025-01-27
本网讯 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于1月22日召开2025年省两会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介绍一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情况、取得的成绩及下一步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会议由省委宣传部经济宣传处处长宗霞主持。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陈明: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去年,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的总体思路,坚持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全力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534亿元、增长3.3%,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经济转型已成“形”起“势”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省委、省政府连续12个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8000多个项目落地,产业投资连续3年较快增长,占全部投资比重从2021年的30.6%提升至52.1%,工业投资占比从15.3%提升至31.3%,投资由房地产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拉动向产业投资拉动转变。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新三样”增加值增长8.2%,带动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17.7%。新能源电池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均占全国1/4左右,电解铝建成产能居全国第4位,单晶硅产能居全国第2位,多晶硅产能占全国1/10左右,中国绿色铝谷、世界光伏之都已具雏形。企业认可度不断增强。办好“10件惠企实事”,创新开展6期“厅局长坐诊接诉”,解决133家企业诉求问题150个。全省实有企业157万户、净增15万户。通过努力,全省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更加明显
粮食总产量达1993.5万吨,实现“十三连增”。农业投资规模连续3年保持全国前列,“1+10+3”重点产业持续壮大,茶叶、鲜切花、核桃、咖啡、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全链条产值突破2.7万亿元。大力推进种业创新,建设35个省级种业基地,组建129个农业科技服务团,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00多项。全省农业企业达17万户、增长14%,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8000多户,覆盖全部州县和90%以上行政村,“绿色云品”畅销海内外。
旅游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婚拍旅拍、户外运动、演艺经济等新产品新业态接连涌现,全省实现旅游总花费1.14万亿元。过境免签政策扩展到9个州市、时间延长到240小时,全省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增长168%。“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旅居人数达390万、增长20.7%,涌现出曲靖土瓜冲、文山六郎城等一批乡村旅居典型。旅游促就业、促增收、促消费的作用更加凸显。
绿色动能更加充沛更具优势
清洁能源开发全面提速,全年新增新能源装机161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成为全省第2大电源,电力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
电力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全部发电量4646亿千瓦时、增长12%,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分别增长34%、156%,全社会用电量2788亿千瓦时、增长11%,西电东送超过1600亿千瓦时。在“双碳”背景下,“绿电+先进制造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优势。
开放势能愈加强劲
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开行“粤滇·澜湄线”“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中老铁路客货两旺,累计发送旅客超4500万人次、货物超5000万吨。
构建沪滇“16+16”园区共建体系,磨憨、瑞丽、河口沿边产业园区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1个,“2+3”园区累计到位省外资金708亿元。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在昆明成功举行,南博会、腾冲科学家论坛等成果丰硕。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
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累计消除监测对象风险70.6万人,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总结推广“334”“622”等利益联结模式,联农带农机制覆盖率提升至65%。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带动吸纳就地就近就业4.6万人,推动5.9万有就业意愿的返乡回流人员全部就业。就业大局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7.3万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均高于经济增速。
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 奋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今年,将聚焦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以奋进之姿、实干之举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坚持不懈壮大“三大经济”
坚定不移大抓项目、大抓工业、大抓招商引资,加快构建符合云南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资源经济在“换”字上下功夫,重点是:做强绿色能源支撑,2025年再开工、投产新能源项目各1600万千瓦以上,优化新能源成本疏导机制,在春节期间实行深谷电价,降低用电成本、促进电力消纳,充分体现云南电力量足、价优、含绿量高的优势,支撑绿色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好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开展链主招商,新落地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加强产学研精准对接,依托云南高等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助力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实现研发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
园区经济在“聚”字上下功夫,重点是:抓住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调整机遇,力争更多省级园区进入国家公告目录,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区新设一批产业园区。加强开发区综合评价、分类管理,体现扶优扶强,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推广园区共建、园中园等模式,抓好“16+16”沪滇产业园区共建。
口岸经济在“促”字上下功夫,重点是:提升口岸承载能力,推动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构建“口岸+通道+市场”协调发展的开放组合。
着力抓投资促消费扩大内需
以更精准措施促进消费。加力落实好“两新”扩围政策,预拨资金加快消费品以旧换新奖补兑付;抢抓春节、元宵“两节”消费旺季,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切实提振消费。
持续深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力推进“旅居云南”三年行动,建设一批旅居重点村镇,力争今年旅居人数达600万人,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以更大力度抓项目促投资。抢抓国家“两重”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围等政策机遇,建立政策清单、项目清单、晾晒清单,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承接好国家政策。
用好全省谋划、前期、开工、竣工“四个项目库”和未开工、已开工未入库、资金支付进度慢及投资完成滞后“三张清单”,实施投资项目攻坚,推动项目按期开工、按期投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实季度重大产业项目开工,推进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用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完善投贷联动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落地,持续扩大民间投资。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启动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办好“10件惠企实事”,持续开展“厅局长坐诊、巡诊、上门问诊”,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提级开展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制定政商交往“正面、负面、倡导”三张清单,打造亲清政商关系。
推进“六上”企业培育,推动经营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拓展融信服平台应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坚持以辐射中心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口岸、通道、沿边产业园区等建设,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提速建设“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加快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常态化开行“澜湄快线+”国际货运班列,将昆明打造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
出台支持沿边产业园区建设若干政策2.0版,全力推进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探索“一企两国两厂”跨境产能合作,加快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签约落地一批重大项目。
加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到“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
持续推进普洱、澄江、水富、屏边4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抓好绿电认证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加快推进省级零碳园区建设,拓展绿电应用场景,推动绿电高价值实现。
深入实施钢铁、水泥等6大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坚决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推广“幸福里”就业服务做法,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建设一批“微工厂”,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陈明表示,今年,在国家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支撑、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加持下,全省能源、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将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他们有信心、有基础、有条件完成好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近期,省政府已经就推动一季度良好开局、打好2025年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作了部署,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扎实努力把经济工作一项一项、一件一件抓具体,推动一季度良好开局,全力以赴实现“三年上台阶”目标。
春节期间12:00—16:00执行深谷电价电价下浮60%
“优化新能源成本疏导机制,在春节期间实行深谷电价,降低用电成本、促进电力消纳,充分体现云南电力量足、价优、含绿量高的优势,支撑绿色先进制造业发展。”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陈明这样表示。
据了解,随着全省新能源大规模投产,省内负荷峰谷时段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春节节假日期间中午时段负荷最低,面临较大的午间调谷压力。
为进一步发挥分时电价信号作用,鼓励和引导用户春节期间连续生产和错峰用电,促进新能源消纳和降低用户用电成本,今年1月,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联文印发了《关于实行春节期间深谷电价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1月28日至2月12日(除夕至正月十五共16天)每天午间的12:00—16:00共4个小时执行深谷电价,电价在谷时段电价基础上下浮20%(即平时段电价基础上下浮60%)。
聚力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产业强省建设
“2022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产业强省建设,连续12次调度推进重大产业项目,8000多个项目落地实施,有力支撑全省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占全部投资比重从2021年的30.6%提升至2024年的52.1%,年均拉动全省投资增长5.3个百分点,成为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的第一动力。2024年,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增长4.3%,产业民间投资连续10个月保持增长6.5%以上、占全省民间投资比重达66.5%。”陈明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陈明表示,随着产业强省向纵深推进,全省产业投资多点发力的局面加速形成,助推全省产业布局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工业投资占比从2021年的15.3%提升至2024年的31.3%,中国“绿色铝谷”加快崛起,“光伏之都”已具雏形,集中式光伏并网和在建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0%。农业、旅游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规模排全国前列,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持续壮大,“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影响力持续扩大。
今年,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各部门,聚焦“三大经济”,锚定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产业投资增长目标,牵牢项目工作这个“牛鼻子”,一体推进项目调度、招商引资、要素保障等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项目调度。深度把握国家产业及其他各项政策,结合我省发展战略、产业布局、资源禀赋,依托国家平台和该省“四个库”,常态化抓好产业项目谋划、审核入库、调度推进等工作。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按季度高质量召开省委、省政府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推进会,保持比学赶超工作热度不减,形成产业项目压茬推进、滚动接续的良好态势。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率、开工率、投资完成率“三率齐升”。
二是进一步强化精准招商。坚持“外资、民资、国资、财资、融资”五资同引,着力强化绿电招商、链主企业招商、强化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招商和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点招商,精准招引一批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重大产业项目。引导各地招商引资向强化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与省项目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信息联动,实行洽谈、签约、开工、投产闭环管理和全程服务。
三是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协调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做到随报随审、即审即批。用足用好国家各项政策,完善项目“投贷联动”工作机制,加大用地、用林、环评、能评、融资等要素保障力度,提速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椿元:
以财政运行之稳促经济社会发展之进
去年,全省财政系统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顶压前行、攻坚克难、难中求成,全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发展,以财政运行之稳促经济社会发展之进。
财政收支运行稳中有进
坚持收入和支出两手抓,全省预算收支执行基本符合预期,总体呈现规模增长、质量提升的态势。收入方面,加强收入研判和组织管理,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93.2亿元,增长2%。支出方面,加强预算执行调度,加快支出进度,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863.1亿元,增长2%。
支持经济发展稳中加力
坚持政策和资金齐发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激发经济发展动能。政策方面,出台沿边产业园区相关财税支持政策,推动出台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深化财金协同,激发内生动力。资金方面,强化资金统筹、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落地见效。比如,我们筹措1072亿元支持“三个定位”加快建设,统筹安排各类资金1660亿元发展壮大“三大经济”,筹措安排中央和省级资金262.5亿元支持“两重”“两新”项目建设,这些数据都说明,对重点领域保障是有力的。
民生福祉保障稳中有升
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支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省民生支出达5225.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1%,财政支出中的“民生含量”创近年来新高,全力保障教育、卫生健康、就业、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养老待遇、困难群众救助、公共安全等支出。把“一卡通”专项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抓实抓细,374.4亿元惠民惠农财政资金及时足额直达群众“口袋”,惠及群众1423.4万人。
政府债务管理稳中减压
坚持防风险和促发展并重,更大力度支持地方政府缓释压力,腾出更多空间支持扩内需。严格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全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共计3037亿元,圆满完成债券发行任务。用好用足中央支持化债增量政策,有序推进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分两批成功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878亿元,大大降低隐性债务利息负担。同时,做好债券发行款入库和资金拨付“无缝对接”,债券资金在入库第二天便拨付州(市),及时发挥增量政策效能。
基层财政运行稳中有序
坚持压实责任和财力下沉,保障基层财政运行的稳定和可持续。持续完善基层“三保”全链条管理体系,坚持“线上”监测与“线下”核实相结合,加大库款运行情况全覆盖监测力度,压实各地“三保”保障责任。全年省对下补助3884.8亿元,达年初预算的110.6%,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授权地方事项中央下划地方的10%部分全部留归县级,继续将省级分享的企业所得税等4项税收收入增量部分全额留归县级,增强地方财力,支持各地兜牢“三保”底线。
财政监督管理稳中提质
坚持严监督和强管理协同,推动监督成果更好促进财政治理效能提升。认真落实省委纵深推进清廉云南建设要求,统筹推进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财政资金监管“清源行动”,进一步健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改革、公务差旅一体化管理改革、转移支付监管体系建设和财政法治建设提质增效。省财政厅连续3年被财政部评为地方财政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单位,中央库区基金绩效评价连续8年获评“优”等次,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国家绩效评价考核结果实现由B到A。
王椿元表示,今年,省财政厅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好本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以及审议通过的预算报告,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推动财政改革发展提质增效,着力打造健康财政、安全财政、发展财政、民生财政、质效财政。
协同发力保持财政平稳运行
今年全省预算安排总的目标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支出同口径增长3%以上。这个目标兼顾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保障重点。我们将积极会同税务等有关部门,加强财政收支分析研判和组织管理,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做大做优财政“蛋糕”,推动财政可持续运行。
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树牢“小钱小气、大钱大方”的意识,推动政策精准制定、资金精准投放,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落实落地。今年,省级预算安排通过“清退、压减、整合、强化、优化”项目支出,重点支持“三个定位”、“三大经济”、乡村振兴等事业持续加快发展,全面加强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精准保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把民生作为优化财政支出的主攻方向,推动办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一老一小”、住房、文化体育、平安云南建设等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同时,结合各项民生事业特点,优化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
统筹兼顾兜准兜牢风险底线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持续抓好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实,科学合理安排政府债务规模,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债务综合成本,减轻地方化债压力,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特别是,今年我们安排省对下均衡性等主要财力性转移支付(也就是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用途的资金)计划增长10.1%,是近5年来的最高增幅,更大力度补充地方财力。
深化改革提高财政治理效能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和预算资金效能。资金效益方面,改变财政支出方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均衡性、及时性。绩效管理方面,通过事前评估、事中纠偏、事后评价,全面加强重点项目全周期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与效益性。财会监督方面,推动财会监督与各方面监督协同发力,全面规范财经秩序,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推动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云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登位:
全省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34.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92.92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330.03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11.15亿元,增长3.9%。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如下: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
去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46.86亿元,同比增长2.6%。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993.5万吨,同比增长1.0%。
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更加明显,特色经作生产形势良好,蔬菜产量3094.14万吨、增长4.5%;水果产量1486.64万吨、增长7.7%;茶叶产量58.62万吨、增长5.3%。
工业经济稳中有升
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较1—11月加快0.4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4.4%,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1%。分三大板块看,烟草工业增加值增长1.9%;能源工业增长3.5%,其中电力行业增长6.3%;非烟非能工业增长4.1%。烟草工业、非烟非能工业分别较1—11月加快0.7、0.6个百分点。
电子行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突出,增加值增长22.0%,对规上工业增速贡献率高达60.3%。高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7%、19.0%,分别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14.4、15.7个百分点。
工业“新三样”平稳增长,硅光伏、绿色铝、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0.7%、11.7%、23.6%,三个产业合计对规上工业增速的贡献率达20.8%。
服务业平稳增长
去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265.64亿元,同比增长5.9%,较1—10月加快0.3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5%。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60.3%、41.4%。
建筑业及房地产业持续回升
去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较上半年、1—3季度分别加快2.2、2.0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较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分别收窄17.3、10.7、10.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较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分别收窄8.3、8.7、5.3个百分点。
电力生产平稳有序
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4362.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清洁能源发电量保持高速增长,水力发电量3107.26亿千瓦时,增长6.9%;风力发电量374.30亿千瓦时,增长32.6%;太阳能发电量281.70亿千瓦时,增长151.0%。火力发电量599.66亿千瓦时,下降6.5%。清洁电力比重达86.3%,较2023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市场消费稳步回暖
去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96.45亿元,同比增长2.9%,较1—11月加快0.2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319.60亿元,增长2.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76.85亿元,增长4.6%,高于城镇1.9个百分点。
按消费类型分,实现商品零售9919.74亿元,增长1.7%;实现餐费收入1976.71亿元,增长9.3%。
固定资产投资降幅大幅收窄
去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7.7%,降幅较1—3季度收窄3.7个百分点。
产业投资规模扩大,投资额增长2.2%,高于全部投资9.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旅游业、数字经济投资分别增长7.1%、6.2%、7.0%,增长较好。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持续保持在50%以上、达52.1%,较2023年提高1.7个百分点。产业民间投资增长6.5%,占全部民间投资比重达66.5%,比2023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降幅进一步收窄,投资额下降4.0%,降幅较1—3季度收窄5.3个百分点。其中,水利投资增长1.5%,较1—3季度回升10.7个百分点;交通投资下降13.0%,降幅较1—3季度收窄12.9个百分点。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浦丽合:
工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去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聚焦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工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高于1—11月0.4个百分点,与全省GDP持平,对GDP增长的贡献为27.9%,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1.2%,保持行业第1位。
产业链打造成效显现
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去年,工业“新三样”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贡献率达到20.8%,有色金属等“老三样”转型升级加快,全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819.45万吨,占全国比重的10.35%,再创历史新高。
“特三样”发展能级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17.7%,生物制品、储能等一批新兴产业正蓄势积能。园区载体作用进一步夯实。
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打造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园一策”打造首批7个千亿级园区,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实现零的突破,文山三七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达19个,绿美园区达58个。
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靶向培育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持续推动“三进”经营主体。
去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515户,较2023年净增431户,为近3年来最多;中小企业户数突破145万户;创新型中小企业达3019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5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85户。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培育“灯塔工厂”、数智工厂。
打造5G+创新应用平台建设8个,培育5G工厂4个,累计培育2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建成34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6家“数智工厂”、27家“小灯塔”示范企业、4个中小企业集群“链式”转型项目,昆明入选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工业创新绿色发展加快
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14家、企业技术中心达534家。
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全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78%左右,零碳园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零碳工厂分别达10个、10个、18个,全省入选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数全国排名第5、西部地区第1。
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重要突破
获批建设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成功举办第一次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会议。
成功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一批关键性项目落地。积极推动沿边园区“2+3+N”发展格局,面向南亚东南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浦丽合表示,今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刚刚闭幕的省两会精神,锁定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等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坚定信心、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全力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奋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浦丽合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指出,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云南省把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产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集群1个、省级集群19个。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部署要求,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不懈壮大“三大经济”,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具有标识度的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集群延链补链强链
以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重点培育有色、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串珠成链。
依托云南丰富的绿色能源优势,加快推进绿色能源和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
巩固现代中药(民族药)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特色保健品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全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奠定基础。
支持集群开展产业链重大项目谋划,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绘制集群产业链招商图谱,精准招引落地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打通产业链堵点、突破产业链难点、填补产业链断点,不断放大集群规模效应。
紧紧围绕产业链上下贯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集群产业生态
组织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和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等活动,推动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合作,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订购、供货机制,形成稳定的配套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大企业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本地配套化率,实现产业链大中小企业价值共享、互促共进。
紧紧围绕资金、能源、土地等要素保障,完善集群工作机制
依托工业经济运行省级工作专班,成立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工作小组,统筹跨行政区域集群的产业协同,推动集群之间的交流合作,协调解决困难问题。
实施集群赋能行动,鼓励集群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建立集群融资服务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对集群内重大产业项目的能源、土地等要素加大保障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集群发展,指导集群建立规范的促进组织,定期开展省级制造业集群综合评价,不断提升集群的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党组成员、副总队长黄锷:
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去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全省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发展成色。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去年,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省粮食总产量1993.5万吨,比上年增加19.5万吨,增长1.0%,粮食再获丰收。其中,夏粮产量264.1万吨,增长1.1%;早稻产量13.1万吨,增长9.8%;秋粮产量1716.3万吨,增长0.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452.9万吨,下降0.6%;小麦产量56.4万吨,增长1.8%;玉米产量1075.8万吨,增长2.5%;大豆产量34.1万吨,下降0.3%。
从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综合单产来看,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370.3万亩,比上年增加5.4万亩,增长0.1%。粮食综合单产3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8公斤,增长0.9%。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去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需求有效释放。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3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收入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0%,实际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7%,实际增长6.3%,名义增速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10位。
从收入来源看,全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5.7%、6.5%、5.6%,财产净收入比上年名义下降0.5%。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占收入比重依次为52.3%、22.7%、16.8%和8.1%。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28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7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2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
去年全省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较快增长,与城镇居民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城镇居民的54.5%,占比较上年扩大1.0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0%,比全国低0.1个百分点。从前期数据看,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一季度为5.2%,上半年为5.0%,前三季度为5.1%,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核心CPI总体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上涨1.0%,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8%,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4%,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上涨5.3%,牛肉价格下降10.7%,鲜菜价格上涨2.0%,鲜果价格下降0.1%,粮食价格上涨1.4%。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核心CPI总体平稳。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0%。(杨邵灵 摄影:赵嘉 来源:云南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