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云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昆隆重开幕

来源:改革网作者:杨邵灵时间:2025-01-19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网讯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1月1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昆明云南海埂会堂隆重开幕。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2024年,我们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紧扣“一个跨越”、“三个定位”,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一年来,省政协团结带领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思想政治引领更加坚定有力,服务中心大局更加务实有效,凝聚共识更加有形有感,自身建设更加严实规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实现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全省各级政协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更加广泛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要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强化政治引领上展现新担当。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议政建言,围绕“三大经济”、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强边固防、民生保障、引资引智引才等重点工作建言献策,在服务改革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要突出工作主题发挥独特优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在增进团结民主上开创新局面。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在政协履职能力上实现新提升。

云南省政协主席刘晓凯代表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和全国政协的指导下,省政协及其常委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进一步夯实;坚持以高质量调研赋能高质量履职,服务全省中心大局的实效进一步增强;坚持以政协所长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凝心聚力,统一战线组织功能进一步彰显;坚持强化党建引领,政协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报告强调,新的一年,省政协及其常委会要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持目标引领、干字当头,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以更高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以更强担当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议政建言,以更大力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广泛凝心聚力,以更严要求抓好政协自身建设,接续奋斗、真抓实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云南省政协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张荣明在1月16日举行的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过去的一年,省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的领导和全国政协的指导下,牢牢把握政协性质定位,坚持服务中心大局,积极搭平台创品牌,着力以论起来促干起来,紧扣“三个定位”、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履职尽责,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工作特点和亮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提高调研工作质量,赋能省政协高质量履职。

注重打牢调查研究“基本功”,进一步改进方式加强统筹,着力在推动建言资政的深化、细化、具体化上下功夫,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得到有效转化。紧扣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28篇、专题协商情况报告7篇,得到全国政协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55次。借智借力深化调研,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联合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全国政协相关专委会、省内州市政协等各方面力量,针对深化滇港合作、做强高原特色农业、筑牢边境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屏障等重要问题开展联合调研,提出一批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的调研报告被全国政协办公厅《政协调研》采用刊发,国家有关部委办局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按照省委要求,由省政协副主席带队,组织各方面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组成9个调研组,围绕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开展集中调研,提出意见建议48条,推动了有关问题的解决。

二是进一步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事”和“民之关切”,深入协商议政谋良策、加强民主监督促落实,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中积极履职尽责。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召开4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在全国政协支持下,召开“一带一路”与云南高质量发展协商座谈会。参加全国政协加强和创新边境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远程协商会。聚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林下经济等开展7次专题协商。把民主监督同经常性履职结合起来,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等开展重点视察。累计开展河长制、林长制督察17次,提出建议65个。不断深化“院坝协商”,2024年以来,全省三级政协累计召开“院坝协商”会议1716场次,助推解决实际问题5200多个。

三是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凝心聚力。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完善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机制,有效拓展团结联谊工作的广度深度,着力把更多力量汇聚到我省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上来。启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深化内化转化”委员读书活动,进一步把委员学习聚焦到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持续办好“全球华商聚云南”“千名香港企业家云南行”“滇商大会”活动,共邀请五大洲40多个国家近200名华商侨领、300多名港商、200多名滇商参加活动。不断拓展联谊交往渠道,高水平承办西部地区政协提案工作座谈会、2024年全国暨地方政协经济委员会工作座谈会。积极拓展与老挝建国阵线地方组织的交流合作,省政协与老挝北部四省建国阵线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全省三级政协深入开展“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双推”协商活动。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目前全省各级政协已命名挂牌531个委员工作室。

开展“双推”协商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更好地服务和助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2023年以来,省政协党组按照省委‘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要求,积极探索政协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举措。经报省委同意,省政协于2023年9月启动全省三级政协组织、三级政协委员‘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下简称‘双推’)协商活动。”在1月16日举行的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李若冰如是表示。

李若冰介绍,“双推”协商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要求、围绕工作主线、体现政协特色、结合云南实际,是云南省政协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为此,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重点针对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多样的实际,以语言文字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开展“书同文、语同音、心同向”的系列活动,推动云岭大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工作启动以来,得到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界别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开展活动7700多场次,覆盖群众160多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社会作用,成为省政协“搭平台,创品牌”“小切口、大文章”的又一积极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围绕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双推”工作推进过程中,省政协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高度,每一项工作都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内涵。

二是依靠两支队伍。充分依靠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两支队伍发挥作用。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政协、全省3万多名政协委员共同发力,引领带动广大界别群众,共同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抓实三项工作。围绕“政协组织抓协商、政协委员作引领、重点地区办活动”三项工作。政协组织承担统筹谋划、总体推进、带头示范、日常督导,还就“双推”情况开展视察、调研、协商等,向党委政府提出高质量建言。政协委员要做好自身示范引领,在正式场合带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带动“通用语言用起来、进乡村、到边境”;积极参加政协常态化民主监督,助力全省高标准、高质量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利用自身工作生活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推”活动,帮助基层群众提升能力水平。重点地区办活动是针对我省“双推”工作薄弱的地区,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形有感的活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是聚合四方力量。一是发挥职能部门力量。在开展调研视察中,借助职能部门力量,共享资源,共谋良策。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如:“小手拉大手”“推普普及村”、院坝协商、委员工作室、委员读书活动……与“双推”工作相结合,起到了“1+1﹥2”的良好效果。三是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倡导各地结合实际,精准发力,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有形有感有效的具体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双推”工作推进过程中,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要求,注重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另外,我们坚持“人民所盼、政协可为、委员所能”的原则,坚持久久为功,融入日常,注重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决避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下一步,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部署,在省政协党组的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支持下,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云岭大地越开越绚烂。

 

首场委员通道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承先辈精神,续写誓词碑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对边疆各族儿女的深情关怀,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是我们边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不朽见证。”在1月17日举行的首场委员通道采访中,普洱市西盟县力所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娜思委员充满自豪地说。

娜思说,“关于民族团结誓词碑”,传颂着许多感人故事。在这里,她想跟大家分享3个与西盟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剽牛盟誓的故事。七十多年前,拉勐、李保、岩火龙等6名西盟籍少数民族进步人士代表,应邀进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观礼回来后,在“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开会期间,参会代表提议按照佤族传统习俗进行剽牛盟誓,并推选进京佤族代表拉勐为剽牛手。剽牛后,26个民族48名代表歃血盟誓、签字立碑,许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的铮铮誓言,形成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第二个是“民族团结盟誓塔”的故事。代表们回到西盟后,走村串寨讲述到北京的所见所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自身影响力不断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各民族团结,引导各族群众坚定跟着共产党走。在“佧佤山区各民族团结保家卫国大会”上,当地头人和民族群众代表3000多人参加了“垒石盟誓”,立下了“佤山各族人民永远跟着毛主席、共产党走,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誓言,形成了西盟佤山的“民族团结盟誓塔”,可以说,它与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个是对党忠诚、坚贞不屈的故事。傈僳族头人李保,被大家尊称为“角码”,意为寨子里面最有威望的人。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力,1951年5月中旬国民党残部侵占西盟后,以开会为由把李保诱骗到了中缅边境想逼他投降。凶残的敌人对他进行百般摧残折磨,在营盘山挖坑,把土埋到他的脖子,他始终坚贞不屈、绝不投降。就这样,宁死不屈的李保不吃不喝,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了七天七夜后,英勇就义,用生命坚守了誓言。

娜思表示,从小就听着这些故事,先辈们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她们成长。正是因为先辈们誓死捍卫着民族团结,并为民族团结事业奉献一生,才有了今天边疆人民心向党、团结一致谋发展的欣欣向荣。

作为一名边疆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也是一名基层的政协委员,娜思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扛起“收信人”和“答卷人”的责任,传承先辈精神,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一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打牢边疆各族群众心向党、心向祖国的群众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履职、主动作为,抓实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落实好强边固防、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各项措施,强化项目的谋划和实施,不断夯实群众发展的基础。继续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提高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水平。更加关注卫生健康、教育、“一老一小”等补短板强弱项的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将边疆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她毕生的职业和追求,为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积极贡献力量。

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首先要建立在沟通顺畅的基础上,同语同音才能同心同行,同心同行才能亲如一家,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1月17日举行的首场委员通道采访中,昆明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昆明市委会主委戴彬委员在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时如是表示。

戴彬介绍,昆明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辖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世居少数民族最多、少数民族人口位居第二的城市,托管磨憨后,成为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云南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十六个州市中,有八个是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各民族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在这里交融汇聚,形成了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同时,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也给各民族沟通交流带来一定障碍。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她发现,使用普通话顺畅交流,使用规范字正确表达在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仍然在一部分群众中存在困难,除了不会说、不会写、说不好、写不好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不习惯说、写,也张不开口说、拿不起笔写。2022年,市政协挂钩扶贫的东川区阿旺镇水蜜桃喜获丰收,但因为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卖不出去,她们就动员政协委员把电商平台带到果园,利用电商平台帮他们卖,半天不到的时间,通过带货直播,几十吨桃子就卖完了。当地群众看着直播小姐姐在手机前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帮他们把桃子卖到各地,而且价格是地销的几倍,都羡慕极了。后来她们在当地举办技能培训,把普通话作为培训重点,取得了授人以渔的效果。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戴彬以前在文化旅游部门工作,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往往会因为个别导游、解说员的语言能力而失色不少,特别是在接待外地听不懂云南方言的游客时经常发生,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太好,也没有能把七彩云南的美好传播出去。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首先要建立在沟通顺畅的基础上,同语同音才能同心同行,同心同行才能亲如一家,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如何持续推动“双推”工作,戴彬觉得一是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真正把“双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的重要内容高位统筹安排部署。二是宣传、教育、文化、民族工作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通用语言文字、统编教材推广推行工作抓实抓好。三是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要继续立足“政协可为、委员所能、融入日常”的有效做法,全面推动“双推”活动走深走实,以委员带动群众,形成全社会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同时通过政协组织所为、委员所为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要求,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做出政协贡献。

播种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其民族观教育事关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精神,我们积极探索‘1234’工作措施,在云岭青年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样板’。”

作为首场委员通道采访中的第三位委员,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青年联合会主席许思思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这样表示,并详细介绍了“1234”工作措施。

“1”即聚焦一条主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围绕培养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深入实施“云岭青年心向党—青春同心工程”,引导云岭青年同心共圆中国梦,共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云南新篇章。

“2”即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组织青年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云南民族博物馆等地,开展“沉浸式”“互动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族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发挥好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中心作用。推动成立云南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中心,推进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课题研究,激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3”即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宣讲平台。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民族团结宣讲“青骑兵”“青年讲师团”、民汉双语宣讲团和红领巾讲解员队伍4支队伍,依托主题团(队)日、青联大讲堂、主题班(队)会等活动,开展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阐释。二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青少年到北京、四川、贵州等地参加团中央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活动,联合民宗、教育等部门共同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交流营、实践营等活动,让各族青年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增进友谊、加深感情。三是搭建宣传平台。依托团属新媒体平台,讲述民族团结故事,通过“云交流”“云打卡”等互动交流,让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响彻云岭大地。

“4”即坚持四个结合。一是把青年民族观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组织青年到西南联大旧址、扎西会议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让爱国的种子深深扎根广大青年的心田,激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二是把青年民族观教育与大思政课相结合。以青年学生为受众,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大思政课”上到学生心坎里。三是把青年民族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大学生“三下乡”、社区实践计划,组织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民族地区走访调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质增效。四是把青年民族观教育与号召挺膺担当相结合。注重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相结合,引导青年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创业兴乡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下一步,云南共青团将全面加强青年一代正确民族观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入心底、成为自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云岭青年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镇康是全省25个边境县之一,这里各民族和谐共生,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云南文化睦邻示范县’”。在1月17日举行的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时谈起镇康县,临沧市镇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立琛委员的话语里满函自豪。

王立琛说,今天她想通过镇康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阿数瑟”来给大家分享边疆“国门文化”建设的故事。“阿数瑟”是边疆各族群众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集音乐、舞蹈、文学、民俗等为一体,反映各民族生活风貌和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综合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镇康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珍宝。一直以来,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阿数瑟”保护传承与国门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倾力打造边境非遗保护示范带,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建强文化阵地。以“阿数瑟”的传承保护为线索,实施边境国门文化综合体建设,建成“国门文化”友谊广场、交流中心、“国门读书长廊”“民族文化艺术展厅”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国门文化村落,不断夯实文化前沿阵地,去年勐堆乡帮东村委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二是传承文化根脉。成立了“阿数瑟”文化研究会,深入研究挖掘“阿数瑟”承载的各族群众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组建“阿数瑟”打歌队,培育102支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10支馆办演出团队,建成阿数瑟文化传承体验示范基地,广泛开展非遗项目培训、实物展览、活态展示等传承活动,让"阿数瑟"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传唱在边疆每一个角落。

三是展现文化魅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作了《国门小学的故事》《青春阿数瑟》等文艺作品,以传统歌舞传唱边疆团结稳定、美好幸福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质朴情感,让传统的“阿数瑟”在当代生活绽放光芒,边疆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我们不定期组织中缅双边民间艺人、艺术队伍广泛开展跨境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打造“阿数瑟”山歌会等一批国门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文化睦邻”“国门文化”建设成果,充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王立琛表示,镇康以国门文化建设为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是云南持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一个小小缩影。在新征程上,她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唱好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调子,春风化雨,以文化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阿数瑟”声声不息传唱各族群众的共同情感和理想,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精神纽带,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杨邵灵)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