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到2030年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12-09

□本报记者王春华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明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什么是韧性城市?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义、背景是什么?主要目标有哪些?包括哪些重点任务?

相关领域专家认为,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受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打击时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属性。没有韧性城市的构建,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根基。韧性城市是由人本、安全、绿色、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引领的理想城市愿景。建设韧性城市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综合行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城市应对冲击风险的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

《意见》要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翔表示,打造韧性城市,一方面要解决好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基础工程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增强各种危机的快速反应、快速响应和迅速恢复能力。

《意见》提出了11项重点任务:一是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二是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三是发展智慧住区,四是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五是开展数字家庭建设,六是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七是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八是搭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九是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十是创新体制机制,十一是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

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例,各地在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同时,还同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了相关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实现地下综合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在线监控管理,以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新型基础设施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重点方向,是实现科学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罗翔说,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优化供给质量,以供给改善牵引新的需求,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提升城市韧性是一个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综合动态过程,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决策各个层面。在实践路径方面,需要从预防入手,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结构模型和基于居民需求的城市韧性评估,同时注重城市“软硬件”的提升,在存量空间中通过精准更新、科技赋能、协同共治等手段不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