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罗玉辉 南储鑫时间:2024-11-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而产业兴旺离不开千千万万“爱农、亲农、助农”的农业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组织经营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确保了社会稳定与农民的基本温饱,在当时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在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碰撞情况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出难以承受巨大市场风险及适应快速经济发展步伐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一批新时代农业企业家应运而生,包括农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创业家以及工商业转型进入农业领域的企业家等。这些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积极开拓市场,打造农产品品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新兴产业,不仅促进了乡村的宜居宜业,还推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农民的富裕富足,引领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然而,目前农业企业家群体整体综合素质和壮大乡村产业所要求的农业企业家标准依然有很大的距离。因此,为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当前加快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培养一批真正具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情怀的农业企业家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扎根乡野的奉献精神。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亿万农民的生计所在,农业企业家“姓农”,自然要“亲农”,要把产业留在乡村,把更多的增值收入和就业岗位留给农民,与农民互利共赢。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业企业家应深刻明白,企业不仅仅是生产的机器,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催化剂。农业企业家应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初心,将个人事业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相连,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关注农作物生长情况,将产业链条深深嵌入乡村经济之中。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市场观念,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和市场信息,为农民的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与此同时,创建多元化就业平台,吸纳农民参与进来,无论是作为种植养殖的直接从业者,还是加工、包装、物流等产业链上的工人,使其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提升收入水平。总之,农业企业家不仅要投入资金和技术,更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耐住寂寞的创业精神。农业是基础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回报率不高等特点。这就意味着,在农业企业创业初期,企业家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多重困难。农业企业家需保持清醒的认知,面对资源有限的现实,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外部伙伴的合作,积极引进前沿的农业技术和高效设备。同时,通过内部培训提升员工技能与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既具备专业技术又热爱农业、作风扎实的团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市场认可度低是农业企业家在创业中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很多消费者对农业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并不高。对此,农业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度。总之,农业企业家只有耐得住寂寞、长期坚守,才能推动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三是爱农敬业的探索精神。农业企业家是农业企业的领导者、市场参与者,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终将因错失良机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提高农业企业家自身素质势在必行。农业企业家应具备纵横双交的知识结构,横向上,需掌握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与管理经营理论,以支撑企业的日常运营与战略决策;纵向上,需涉猎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前沿学科知识、人文社科与方法论知识,以拓宽视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这就需要农业企业家不断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如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化管理工具、可持续农业实践等,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市场洞察力与创新风险意识,培养敏锐捕捉政策导向、消费者偏好及国际市场动态变化的能力,确保科技意识、现代管理思维模式和创新理念同步到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并优化理论,形成良性循环。总之,农业企业家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这不仅是对农业企业家个人能力的投资,更是推动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驱动力。
四是建设乡村的担当精神。2020年出台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环境治理所应坚持的多方共治原则,要求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这标志着环境治理模式需从政府单一主导的传统思路向政府、企业和公众共治共享的新型体系转变,其中,农业企业的角色尤为关键。在此背景下,农业企业家需要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革新,如采用智能监控系统优化灌溉效率,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以及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推广有机耕作、节水灌溉、生态循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农业企业家还应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参与或发起农村环境教育、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等公益项目,通过实际行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总之,农业企业家应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五是抢抓市场的开拓精神。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不仅关乎产品的销量与品牌的知名度,更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农业企业家必须能够准确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研究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挖掘潜在的市场机会,为农产品精准定位并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农业企业家应认识到传统销售模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路径。同时,通过品牌塑造、包装设计、文化营销等手段,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农业企业家不仅要立足国内市场,更要放眼世界,主动拥抱国际市场,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国际合作,参加国际展会,拓展国际销售渠道,让中国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农机设备更好惠及共建国家,让中国的农产品更好地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总之,农业企业家要不断培养市场开拓意识,推动农业企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罗玉辉,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储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部主任)